热门资讯> 正文
2023-09-10 21:0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凯瀚财经
本周是8月27日提出“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的第二周,以下是本周IPO、再融资节奏的实际情况。大家可以结合上周《827新政一周,IPO/再融资节奏到底如何收紧?》的情况,判断目前的IPO、再融资节奏。
一、IPO
1、批文
本周有2个项目注册生效,与上周持平,继续保持最低水平,作为IPO常态化的象征。
但需要提醒的是,与上周一样,本周注册生效的2个项目,尽管是本周挂网披露的,但批文的落款均在8月27日之前(政府公文的落款日和挂网日通常存在时间差)。
下图是3月20日以来,三个板块各周IPO注册批文的发放情况。
2、申报
本周终于出现了下半年第一批新受理的项目,正泰安能的主板IPO申请和优邦科技的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表明IPO受理没有暂停,至少让目前正在执行的拟申报项目看到了希望。但下半年受理门槛比6月份还高,显然也是大概率事件,陆续可能也会出现申报后不受理的项目。
有意思的是,本周新受理的正泰安能和优邦科技都是以630为基准日申报的项目,他们原本计划以1231基准日在上半年申报,并在上半年完成了内核和辅导验收程序,但没有获得受理。由于无需重新履行辅导验收程序,所以630审计完成后可以很快完成申报。
历史上,以331基准日申报的项目虽然不是主流,但多少也有几家,不过今年还没有出现,可能还要再等两周。
3、上会
本周4个IPO项目上会,与上周一致,均获得通过;根据预告,下周也有4个项目上会。
从上会结果看,本周审核没有明显趋严的情况,创业板过会的筠诚和瑞去年净利润不足8000万元,且对关联方温氏股份的销售占比较高。
本周终止审查项目7个,大消费类行业继续成为重灾区,沃隆食品(“每日坚果”)、同富股份(TOMIC保温杯)、鲜美来(预制菜)均为消费类行业。
4、提交注册
本周仅提交注册1家,明显偏少。
二、再融资
1、批文
本周再融资公告了18份批文,与上周基本相当,其中深交所15份,上交所3份。目前看,再融资的批文是正常的。
2、申报
本周再融资项目继续0受理,表明再融资在申报端继续暂停。
3、预案
本周无上市公司公告新的再融资预案。
4、上会与提交注册
本周再融资审核通过4家,比上周减少3家。
本周没有再融资提交注册(上周是6家),如果持续下去,后面批文数量也会降下来。
三、讨论
1、关于消费类项目
从这两周终止审查的项目中,消费类项目是重灾区,和网传的禁止类/限制类申报行业(俗称“红黄灯”)不谋而合。在那个传言中,消费类被列入限制类行业,要求总体少报慎报,要研发能力强、行业地位突出的才能申报。
但是,近期终止的项目中,老乡鸡在2021年中国快餐小吃企业排行榜排名第3位,在全国快餐服务业的市场份额为3.46%;沃隆食品在全国混合坚果行业的市场份额一直是前3位(另外两家已经上市),市场份额保持在7%以上;同富股份在全球保温器皿的市场份额为2.68%:他们的行业地位如果都不算突出,那什么样的才能叫突出呢?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消费品的市场份额不能用工业品的眼光去判断。一个工业品,两三家企业就控制全球90%的份额,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消费品(尤其是食品、餐饮)是高度分散的行业,能有1%的份额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以前人们经常讲,为什么中国没有类似肯德基、可口可乐这样的消费品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首先在国内市场就没有特别突出的头部品牌,大家都依靠低价竞争在内卷,品质就只能靠良心。但后来有了海底捞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它至少在火锅这个细分市场形成一个遥遥领先其他对手的头部品牌,它的价格并不便宜,但因为品质高且稳定(稳定可能比高更重要,一是不同店之间的稳定,二是同店不同时间的稳定),可以做到在开业几年后都需要排队用餐(而不是某些奶茶店,一开始也排队,很快就被其他品牌替代了),后面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但如果去算市场份额,海底捞也不会很好看(不同机构给出的数差异很大,但中位数大概在火锅市场的5%左右)。那么,这种企业,算不算行业地位突出,如果之前没有在香港上市,现在能不能来申报?
所以在没有其他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红黄灯政策本身官方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大家只能猜测,所谓黄灯,其实和红灯,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毕竟,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你能分清楚黄码和红码的界限吗?
2、关于再融资
中国自从有资本市场以来,暂停IPO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暂停再融资这是头一回。起因是在7、8月份的时候,网上疯狂在转发一个数据,说A股这么多年,IPO从市场抽走了多少钱,再融资从市场抽走了多少钱,减持从市场抽走了多少钱,印花税、佣金从市场抽走了多少钱,然后和美国做了一个对比。结论就是,只要停止IPO、再融资、减持、印花税、佣金,A股就能涨起来了。
这种声音,显然被高层听到了。
在大数据时代,取得数据的难度大大降低,但对用户分析数据能力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更高了。因为取得数据难度低,意味着里面包含了异常甚至错误的数据,如果流于表面就直接得出结论,就会陷入“垃圾进、垃圾出”的循环。
论证再融资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如果只是花钱买个万得账号,然后按条件拉一个数据,那确实会得到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但如果你把这些再融资的方案一家一家打开看一下就会发现,A股的再融资,相当一部分是被控股股东或者国有企业买走了,而且买走以后事实上是永远不流通的,这些资金本来以前就不是市场里面的,哪来的从市场抽走呢?
比如,最近三年,再融资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是邮储银行,750亿,这个金额肯定被统计进网上所谓的数据里面了,但这750亿里面,中国邮政集团出了300亿,中国移动出了450亿,和抽走二级市场资金有啥关系?
而且如果用万得统计,它会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金额默认也列入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金额,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天山股份在2021年做了一次940亿的“定增”,但那实际上是找中国建材买水泥厂,和抽走二级市场资金有啥关系?
但是,你要讲道理,就必须把再融资的方案一家一家打开看,逐一甄别哪些是找二级市场要钱,哪些是找场外资金要钱,哪些甚至都没要钱,这个过程既费时间,统计出来的数据又没有爆炸性。现在本来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时代,而是一个讲流量的时代,所以谁还在乎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