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财报前瞻 | 小鹏全新产品周期即将发力,关注G6产能和交付节奏变化

2023-08-17 08:53

天风证券发研报指,预期小鹏汽车销量和收入维持高增长,随着G6 的产能爬坡后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截至8 月11 日,彭博一致预期小鹏23Q2 营业收入49.1 亿元,环比增长21.7%;毛利率为4.8%,环比+3.1pct,随着新车型产能和交付节奏加速,我们预计毛利率有持续提升空间。

销量情况:7 月小鹏共交付新车11,008 台,环比增长28%,实现连续6 月正增长,重新迈入万辆交付;全新车型G6 爆款获得验证,7 月共交付超3900 辆,占7 月销量份额36.4%,我们预计以G6 为代表的全新产品周期有望在小鹏智驾技术赋能和组织架构向好调整后持续发力。

G6上线即成为爆款,产能和交付节奏持续加速中:

作为扶摇架构下的首款车型即成为爆款。发布会前小鹏G6 的预售订单已经突破35000 辆,7 月开启用户交付以来G6 交付量超3900辆,目前PRO 版本交付周期在7 周左右。我们前期指出G6订单需求端已充分验证,产能和交付是下半年核心跟踪指标,因此我们依然坚定看好小鹏年内有望通过全新的产品矩阵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

大众宣布与小鹏合作打开长期商业空间:

大众宣布拟将投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后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小鹏则将与大众合作开发2 款基于小鹏G9 平台的车型。作为新能源车时代新势力向大众汽车反向输出技术的首个新势力汽车品牌,小鹏在硬件平台、软件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已被认可并开启全新的商业模式空间,尽管从时间上看相关合作车型预计将于2026 年开始落地量产,但本次合作打开了小鹏等国产新势力向外输出技术实力的全新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

短期看离职事件情绪层面影响更深,小鹏的智能驾驶演进逻辑依然不变。8 月2 日何小鹏宣布吴新宙离职,吴新宙是小鹏自动驾驶的先驱和核心人物,入职以来重塑了小鹏从研发到量产落地的智能驾驶架构、体系和路径。我们认为吴新宙在小鹏智驾量产落地层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现阶段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不再单纯比拼核心技术人才,智驾团队的架构、效率、话语权都将成为软件能力进化的限制,而吴新宙对小鹏技术路径、组织架构的正向影响依然深刻且长远。

投资建议:

年初我们强调小鹏汽车的相对α或伴随全新产品周期在2023 年H1 初现,看好小鹏智能化优势逐渐转化为相对竞争优势,多项技术落地将构筑中长期小鹏汽车的成本优势。

现阶段我们认为G6 发布后的销量和新增订单可见度相对较好,大众投资小鹏和人事变动相关情绪逐步消化,市场再度进入G6 产能爬坡和订单交付情况的博弈中,我们判断激光雷达对于G6 产能的长期限制有限,激光雷达工厂扩产后G6 的产能爬坡有望加速,建议重点关注小鹏汽车G6 的产能爬坡和交付情况、P7i 和G9 的订单情况。

风险提示: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智能驾驶研发速度不及预期;新能源行业与政策不及预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