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经济复苏,港股弱市,印花税该降了!

2023-08-15 07:30

  本文源自:智通财经APP

  8月13日消息,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10月25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日前正接受公众咨询。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响应称,要求撤销股票印花税。

行业协会呼吁降低印花税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表示,由2020年开始传闻加股票印花税至今,会方一直关注股票印花税。工会表示,自增加股票印花税后,严重打击本地证券市场交投量及从业员生存空间,证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影响到整体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0财政年度,香港的印花税占香港整体税收大约一成,其中又有约一半来自股票交易印花税。

  2021年8月1日,中国香港提高股票印花税率至0.13%,较此前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0.1%提高三成。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指出,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显示,在加税前一年度,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额约为1646亿港元。然而,加税后的第一年度,日均成交金额下降了18%至约为1349亿港元。随后的第二年度再次下降了17%至约为1126亿港元。期间,虽然在港上市公司的数目有所上升,亦无助成交上扬。显然,上调股票印花税对市场交易额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于扣除交易所买卖基金、结构性产品、债券等毋须缴纳印花税的证券成交量后,股票印花税的实际收入也并未如香港政府原先预期。加税后第一年度的印花税收入约为682亿港元,仅略超过加税前一年度的677亿港元。令人失望的是,加税后第二年度的收入更下降了19%至约554亿港元。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指出,除税收不升反降的事实外,加税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两个负面现象:恒生指数及日均成交金额均越趋下降。在现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各国都趋向于减低交易成本,马来西亚政府亦已将股票印花税由0.15%降至0.1%。相比之下,香港一向以简单低税制自居,但数据显示,香港证券交易的费用却名列各国前茅,买卖蓝筹的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高出约280倍,而印花税占总费用高达约92.5%。

  香港及美国股市均为成熟稳健的市场,各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交易成本却有天壤之别。高昂的股票印花税绝对影响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实践。举例来说,在香港进行一宗买卖的成本已足够令他们在美国进行280单的交易,结果,他们选择转投向其他市场,因为那里的成本效益更为合理。由此,香港股市失去了这些投资者带来的交投量及深度。市场流动性减缩下,负滑价的机率增加,投资利润减少,导致更多投资者离场,形成恶性循环。港股日均成交金额的下跌是客观的事实证明。

  同时,加税影响行业健康。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指出,券商收入主要来自交易佣金、利息收入、IPO业务、手续费等。然而,券商在近年来已面临合规监管及交易系统成本日趋上升、同业激烈竞争、孖展利息因监管而减少、以及FINI推出时IPO利息收入也消失等严峻环境。此外,仅余的佣金收入,亦直接地被股票印花税蚕食及间接地受其拖低的交投量影响。

  根据香港证监会资料,所有港交所参与者的收入,由2021年的274亿港元,急降80%至2022年的56亿港元。紧接着业界收入急速下滑的事实,就是券商结业及从业员收入及饭碗不保。加税至今,停止营业的券商共有76间,超过加税前一年度的21间。而在2021年9月,持牌代表数目为12152人,负责人员数目为2144人,但到2023年3月,持牌代表及负责人员数目分别已跌至11358人及2075人。

  综合来看,增加股票印花税后,

  一:税收不增反减;

  二:影响投资者的活动及收入,继而影响市场交投及深度;

  三:令市场萎缩,增加了整体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四:令业界饭碗不保,加剧人才流失,进而影响政府薪俸税收及增加社会成本;

  五:间接以香港资源助长了外国竞争者变强变大;

  六:动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影响了香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及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策略性定位,甚至拖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表示,恳请有关当局将税率下调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港股印花税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香港股票市场自1993年至今一共四次调整印花税。三次是下调,最近一次是上调。

  1998、2000年的印花税下调,与当时金融危机的背景有关。这两次印花税的下调,虽然短期内无法扭转市场下行的态势,但也起到了应有的活跃市场及信心提振作用,恒指分别在4个月、2个月后触底反弹。

  最近的这次印花税上调,背景乃是浩浩汤汤的港股大牛市。2021年2月18日,恒生指数达到了历史记录最高点位31183。

  而印花税的上调,则成为了牛市终结的导火索。

  2021年2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称,香港计划将股票交易印花税从0.1%提高至0.13%,上述调整从2021年8月开始生效。

  陈茂波发声当天,午盘恒生指数应声而落,最终以约3%的跌幅收盘。大蓝筹港交所股价更是首当其冲,一度跌幅超过12%。自此,恒生指数也开启了近两年时间的“腰斩”行情。

用好印花税这把双刃剑

  由于印花税率较高,加上香港股票市场持续畅旺,印花税收入过去10年激增183%,在2021至2022年度达659亿元。这笔印花税收入占当年税收总额15.4%、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3%,可见该税项对香港政府财政的重要性。

  2020年,香港财政赤字呈扩大化趋势,创近30年最高值。面对如此巨大财政赤字压力,通过增加证券交易印花税或许是“良策”之一,毕竟香港不能靠无限举债缓解财政赤字压力。

  为什么会选择印花税“开刀”?是由于股票交易印花税隶属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加税相较于实际经济造成的影响有限。

  但印花税也是把双刃剑。单从财政角度看,增加印花税确实可立即缓解财政压力。但印花税上调会提高股票交易成本,从侧面控制股票交易流动性,这也是港股出现下跌的根本原因。

  香港部分上市产品(包括ETF、债务证券、衍生权证及牛熊证)过去多年获豁免印花税,以促进证券市场产品多元化。只有极少数上市股票获豁免印花税。调升印花税后,部分本来属于正股的交易已转移至衍生工具,正股成交萎缩。正股成交萎缩是不少上市公司市值下滑的成因之一,而市值下滑具有连锁效应,进一步影响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意愿。

  股票市场应放在国际舞台检验其竞争力。放眼全球股票市场,强敌环伺,美国、日本早已取消交易印花税,香港成为超越伦敦的交易费用最高昂的国际股票市场,大幅削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为提升股票市场的交投和竞争力,香港政府联同金管局和港交所持续推动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已实施的措施包括:

  容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企业和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

  便利大中华和海外公司在港作第二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

  修改法例豁免有关交易所买卖基金交易和双柜台庄家交易的股票交易印花税;

  扩大股票市场互联互通;

  港交所也在今年三月实施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进一步拓宽发行人上市渠道,并正构思改革GEM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平台。

然而这些还不够。

  两年前,港交所负责人就已经表示:对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决定感到失望。在2023年2月23日下午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欧冠升再次就印花税率的问题做出回应,称港交所也一直跟香港政府沟通,希望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香港本地券商耀才证券今年2月份发布一份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有逾七成散户投资者建议减免港股交易双边印花税。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陈志华指出,过去2年市场气氛疲弱严重冲击业界,数据显示,港交所去年接获50间券商停止营业的通知,按年增加33间。预期业界今年仍然会出现结业潮,促请政府立即下调印花税税率,甚至取消股票印花税,以刺激交投、改善本地中小券商经营环境。

  行政会议召集人、香港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早前在会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建议,促请下调股票印花税至0.1%,带动交投及吸引企业来港上市。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建议,港府应重新下调印花税,并指出,下调税率未必减少港府税收,相反增加港股交投量和流动性,更有助推动市场发展。

但香港政府目前可能态度依然审慎。

  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表示,若按2022至23年度股票交易印花税实际收入作出估算,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至0.1%或0%将令政府减少分别约123亿港元或531亿港元的财政收入,占该年度总体收入约2%或9%

  德勤中国税务合伙人戚维之表示,香港税务政策一向具有弹性,每年预算案也可能有不同免税额,有关微调应根据当时社会状况而定。

  目前香港经济的复苏态势良好。在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带动下,尽管复苏势头在上一季度强劲反弹的基础上有所缓和,但香港的经济在2023年第二季继续复苏。香港实质本地生产总值二季度按年增长1.5%,上一季升幅为2.9%。考虑到2023年上半年的实际数字以及上述各项因素,2023年香港全年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预测由五月的3.5%至5.5%修订至4.0%至5.0%。

  许正宇表示,香港政府会继续一如以往个别和整体审视政府的各项收入情况,通盘考虑各项因素,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

  港股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医药、消费、科技等新经济企业,这是其他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港股目前依旧是全球被低估龙头企业存量较多的市场,很多行业优质企业处在极度低估状态。

  正如前面历史所验证的的,港股印花税调整不会改变整体市场发展趋势,但短期对市场情绪有大影响。甚至会二次回港上市和优质IPO企业的择时。

市场需要重塑信心,重塑信心需要一个契机。也许下调印花税就是这个合适的契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