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以终为始,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IPO现状解析

2023-07-25 17:47

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发展30年有余,历经过多个周期,LP的类型也愈加丰富,从政府、央国企到市场化母基金、上市公司、高净值个人,不同主体对于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政府希望通过投资帮助当地招商引资,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投资实现主业协同或者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不同LP选择GP的偏好也有差别,但是有一个方面,是大家近年来都特别关注的,那就是退出。如果说过去LP还会为账面的每一次增值而感到开心,当前只会在收到回款时松一口气,心态上经历了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转变。

说到退出,毫无疑问的是,IPO一定是最主要、也是创造收益最高的途径。所有人民币基金在募资时都会强调,“我们的项目投资的时候一定是冲着IPO去的”。本文旨在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市场IPO的现状。

A股:IPO融资活动保持稳健

实际过会难度增加

2023年上半年,A股证券交易所的募资额依然引领全球。根据毕马威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以192亿美金和128亿美金的募资额位列全球各大交易所的前二,两个交易所募资总额占全球IPO募资金额近50%,上市项目数占全球IPO上市宗数的约30%。

同比来看,2023年上半年A股(含北交所)IPO活动交易宗数177起,同比增加7起,保持稳定;募资金额2240亿元,募资总额较2022年上半年减少约30%。主要原因是缺乏大型上市项目的支持。2023年上半年,IPO募资金额前三名分别是中芯集成晶合集成陕西能源,募资规模分别为110.72亿元、99.61亿元、72亿元,合计282.33亿元;2022年上半年,IPO募资前三名分别为中国移动中国海油晶科能源,三家企业合计募资金额为942.73亿元。

从行业来看,2023年上半年工业领域无论是募资金额或交易宗数均贡献最大,募资金额占比约48%,其次是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22%),能源及天然资源(~9%)和其他。科技制造业项目IPO占比继续攀升。

比较另人欣喜的是,北交所在2023年上半年表现亮眼,交易宗数42起,募资总额83亿元,相较2022年同期有一倍以上的增长。北交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关键的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北交所的发展壮大对我国资本市场有着重大的意义。

整体而言,A股资本市场发行情况保持稳健,依然是私募股权投资重要的退出路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过会率的情况。根据wind,2023上半年国内A股市场共有196家企业IPO上会,其中175家过会,10家被否,11家暂缓审议,计算得到的过会率为89.29%。

然而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上面的计算方式忽略的终止审核的企业。根据尚普咨询的统计,2023年上半年终止审核企业(取消审核、主动撤回)共计112家(过会后撤回的不计算其中),其中沪深主板15家、科创板30家、创业板52家、北交所15家,2023年上半年的真实过会率仅为56.82%。

数据来源:wind、尚普咨询 数据来源:wind、尚普咨询

今年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对板块定位、财务指标的要求,在新旧法规交替之际,大量此前申报而并不适用于新的法规的企业选择撤回IPO申请,导致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波撤回潮。

我们认为,随着板块定位逐渐清晰,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板块;从发行节奏上看,A股交易所的发行步伐仍保持稳健。

港股:发行缓慢复苏

市值表现有待提升

同比去年来看,今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实际上与同期相比并未出现太大下滑,只是复苏力度远远不及预期:根据毕马威数据,2023上半年,香港联交所共录得31宗IPO交易,相较2022年同期上涨30%;总募资额则与去年同期持平,共达178亿港元(约22亿美元)。

从行业分布上看,消费取代了工业成为今年上半年募资金额最多的行业,前10位的IPO交易中,有三宗来自消费品市场,包括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同时也是今年上半年港股募资金额最大的企业)。

今年3月,港交所对标18A推出18C,旨在帮助特专科技公司(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半导体等)在港交所上市。首例瞄准18C政策的公司黑芝麻智能也在二季度的时候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可以观察后续的进展。预期2023年下半年会有更多的特专科技公司申报港股。

大量的一级市场的企业都密切关注着港交所的动向,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企业赴美上市的难度骤增,港交所成为潜在的替代方案。但当前港股的估值着实让企业和投资人担心。

以某HR SAAS龙头企业为例,曾被大家寄予厚望,作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首个在港交所上市的SAAS公司,市值表现却不如人意。上市首日跌幅12%,第二天再跌33%;仅上市两天较发行价跌去41%。截止6月30日,股价跌至8.73港币,较发行价下跌超过70%,市值不足10亿美金。而在2021年5月,北森控股从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高盛等机构手中获得2.6亿美元的F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8.6亿美元,也就是说,按照当前的股价计算,F轮的投资人浮亏接近50%。

上述企业的表现可以看做港股的缩影。受中美关系、美联储加息等多方面影响,港股近年持续低迷;与此同时,大批一级市场的企业期待在港交所上市。我们认为,随着中美关系缓和、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以及国内宏观经济不断向好,港股的新股发行和市值表现还是值得期待一下的。

美股:赴美上市通道重启

上市数量同比大增

平均募资金额相对小

随着中美审计底稿协议落实,中概企业赴美上市提速明显。2023年上半年,共有20家中概企业在美股完成IPO,均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同比2022年上半年(6家中概企业上市),增长233%。

数据来源:SEC官网

从上市时间分布上看,赴美上市主要集中在今年一季度,在上半年最后两个月并无IPO案例,主要原因是今年3月31日开始实施境外上市备案新规,后续的IPO进度有所放缓。从募资金额上看,20家企业中一半的企业募资金额在1000万美金以下,仅两家企业(禾赛科技、硕迪生物)募资金额超过1亿美金,由此看来赴美上市的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除此之外,2023年上半年还有8家中概企业通过借壳SPAC实现美股上市,为企业资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来源:SEC官网 数据来源:SEC官网

SPAC是今年比较火的策略。SPAC,缩写自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意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通常是由私募股权基金或特定行业专业人士作为发起人设立,通过壳公司IPO募集资金,并购有实质业务创新目标公司,帮助其完成快速上市。

相比于传统上市方式而言,SPAC往往被认为是更高效的一种上市路径。其优势如下:(1)上市时间快。相较传统的直接IPO,SPAC往往有更简便的上市文件及路演流程要求,以美股市场为例,一般3—6月即可完成SPAC上市;(2)费用更低。SPAC发起人将承担保荐及承销费用,对于目标公司而言将能节约这一部分费用;(3)更高的确定性。SPAC本身已经具备上市主体身份,上市成功率相对更高,风险负担更小;同时目标公司的股价将在并购交易中由目标公司的公司管理层与SPAC发起人协商确定之估值确定,相对于受公开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更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