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3-06-26 18:42
近日,高盛集团的坏消息不断传来。
先是高盛投资失败,面临收购的GreenSky公司交易的大幅减记。接着,高盛科技银行业务联席主管Tammy Kiely宣布离职,跳槽去了隔壁投行Evercore。更糟糕的是,高盛CEO苏德巍(David Solomon)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加剧了外界对其领导能力的质疑。
总而言之,好消息不多,坏消息不少。外媒更是直言,高盛正与自己开战。那么,高盛究竟经历了什么?
失败的消费者战略
2021年的高盛信心满满,以24亿美元全资收购了贷款机构GreenSky,彼时外界猜测高盛意图进军零售银行业。
仅仅两年后,今年2月,高盛出现巨额亏损,有意将包括GreenSky在内的多家零售相关机构和企业踢出高盛“未来主要业务板块”。
知情人士称,高盛正在出售GreenSky,可能会对其进行高达5亿美元的商誉减记,或者是其支付的高于资产账面价值的溢价。
无论如何,高盛将被迫承担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从其对消费者银行业务的大赌注中匆忙撤退。
这次失败的投资给高盛带来了两大负面影响。
一是消费者业务的大额亏损拖累了其他超额收益部门。因此,当高盛削减合伙人的2022年奖金池时,其他部门抱怨声不小。
二是高盛的品牌声誉受到了损害。作为一家精英中的精英投行,在银行消费者业务这样一块“大蛋糕”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实在令人唏嘘。
大人物正在离开
不可否认,“高盛员工”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头,精英们不愁找不到下家。
但是高盛高层的流失速度仍令人震惊。从主权机构业务负责人Dina Powell McCormick,到并购部门联席主管Gregg Lemkau,再到最近跳槽的银行业务联席主管Tammy Kiely,公司的领军人物似乎正在加速出走。
但高盛“内讧”的影响并不止于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不满的离职者们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圈子,“背刺”高盛及其CEO苏德巍的外部声音将变得颇具影响力。
另一方面,暂时留在公司忍气吞声的员工也会让苏德巍的日子没那么好过。
苏德巍的挑战
作为高盛掌门人,苏德巍身上最出名的负面标签就是容易发牢骚。
或许在外人看来,对于一个利益至上的公司来说,仅仅是挑剔一些算不上一个CEO的缺点。但是高盛传统的合伙人制度决定了公司的独特文化,而一个“怨气十足”的领导对于合伙人们来说并不好受。
除了性格以外,苏德巍还有一个“奇葩”的个人爱好——在夜店打碟。他甚至以DJ的身份参加过大型电子音乐节,引发全场瞩目。而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CEO这种极具反差的爱好显然有点难以接受,毕竟他们担心这会让苏德巍从高盛业务上分心。
高盛前CEO贝兰克梵就曾批评苏德巍:
“不但在夜店和音乐节上做DJ,还搭乘高盛的私人飞机到处跑。”
对苏德巍不满的不止贝兰克梵一人。除了已离职的知名合伙人外,一些合伙人也向董事会抱怨过苏德巍的行为。
据外媒报道,目前已有高层质疑苏德巍能否胜任高盛CEO一职,并且他已经失去了幕后掌权者和董事会秘书罗杰斯的支持。不过,这一消息遭到了苏德巍的否认。
不过,有苏德巍的支持者指出,苏德巍在经营公司时一直考虑到股东,而不是合伙人,而且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就现在而言,至少高盛的股价表现一直很稳定。而且该公司在其核心优势的投资银行和交易方面持续表现出色,资金管理业务也正在取得进展。
无论如何,高盛和苏德巍显然还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霸占”各大新闻头条,而这无疑会对高盛继续造成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