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银行业危机恐再度爆发?一个万亿级别的威胁正在逼近

2023-06-07 19:13

6月7日, 美国财政部表示,计划增加国库券发行量,以继续为政府融资,并逐步重建现金储备。初步增加发行的国库券将集中在短期基准债券和现金管理票据上。

目前预计,到6月底,其现金余额将约为4,250亿美元。现金储备预计将在7月增加,8月下降,直到9月底达到政策规定水平。

值得注意是,昨夜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发行600亿美元四周期国库券,发行500亿美元八周期国库券;提高17周期国库券发行规模至460亿美元;发行460亿美元四个月期国库券。合计发行规模扩容超420亿港元。

交易员和分析师表示,随着美国政府在债务上限之争结束后重返市场,美国政府1万亿美元的举债狂潮将加大该国银行体系的压力。

在债务上限争端得到解决后,美国财政部将寻求重建其现金余额,该余额上周触及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摩根大通估计,到2023年底,美国政府将需要借入1.1万亿美元短期国库券,未来4个月将净发行8500亿美元国库券

华尔街示警市场还没有准备好

分析师们表达的一个主要担忧是,庞大规模新债将推高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并吸走银行存款中的现金。道明证券策略师Gennady Goldberg说:

“每个人都知道洪水即将到来。由于这场洪水,收益率将上升,国库券将进一步贬值。这将给银行带来压力。”

他预计新美债的发行规模将出现历史上最大的增长。PGIM Fixed Income联席首席投资官Gregory Peters补充称,由于预期供应会增加,美债收益率已经开始上升。

这一转变加大了美国银行存款的压力。由于利率上升和地区性银行倒闭,促使客户寻求更高收益的替代选择,美国银行存款今年已经出现下降。

进一步的存款外逃和收益率上升可能反过来推动银行提高储蓄账户利率,这对规模较小的银行来说可能代价尤其高昂。T Rowe Price现金管理团队负责人Doug Spratley也认为,美国财政部重新开始借贷“可能会加剧银行体系本已面临的压力”。

而与此前几次发债不同的是,美联储正在进行量化紧缩,即缩减其债券持有量,此前,美联储是美债的大买家。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ok说:

“我们的预算赤字很大,且仍在实施量化紧缩。如果我们有大量新国债发行,那么未来几个月美债市场可能会出现动荡。”

 但即使银行不参与美国国债拍卖,客户将存款转投美国国债也可能造成严重破坏。花旗模拟了银行储备在12周内减少5000亿美元的历史事件,全球宏观策略主管德克•威勒说:“银行准备金的任何下降都是典型的逆风。”

贝伦贝格多资产策略主管乌尔里希•乌尔巴恩表示:“我们认为,美股将会大幅下跌,”而且“由于流动性枯竭”,波动性不会激增。“我们面临着糟糕的市场内部因素、负面的领先指标和流动性下降,这些都不利于股市。”

货币市场基金“一口吃不下”

在今年春天银行倒闭后,银行客户已经大量转向投资于企业和主权债务的货币市场基金。

行业组织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货币市场账户中的资金存量达到创纪录的5.4万亿美元,高于年初的4.8万亿美元。

但分析师表示,尽管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美国国债的大买家,但它们不太可能吃下财政部的全部新供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市场基金已经从美联储的隔夜逆回购协议工具(RRP)中获得了丰厚的无风险回报,其年化收益率目前为5.05%,仅略低于风险更高的5.2%的可比国债利率。

目前,每晚大约有2.2万亿美元资金投入RRP,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货币市场基金。

分析师表示,如果新美债的回报率明显高于美联储的RRP,货币市场基金的这些现金可能会被重新配置,并用于购买新债。但RRP利率会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如果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他们可能会继续把现金投入RRP中,而非购买新债。摩根大通利率策略联席主管Jay Barry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虽然拥有RRP机制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在保证金范围内购买一些美国国债,但我们认为,与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如无法进入RRP机制的企业、债券基金和外国买家)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胃口’可能很小。”

上周轰动一时的5月整体就业数据提高了投资者对美联储未来将进一步加息的预期,从而对美债市场增加了压力,这可能会降低当下市场对美债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