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就在今夜,一个足以引发新一轮大洗牌的数据将袭!

2023-04-25 20:59

美联储将于周二向市场通报美国货币供应量的最新情况,这或为通胀路径和该央行即将做出的利率决定提供重要线索。

以M2衡量的货币供应量是指所有流通的现金、硬币和银行的储蓄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等的总和。今年早些时候,金融系统中这种更广泛的货币分类成为华尔街的焦点。

该数据此前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这是自1959年首次引入该数据以来的前所未有的连续数月收缩。去年12月M2首次同比下降,今年1月下降1.75%,2月进一步下降2.4%至21.1万亿美元,创下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同比降幅。

M2进一步收缩成共识,通胀“杀手”来也?

M2究竟会下降多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怀疑它再次下降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策略师迈克尔·威尔逊本月写道,鉴于银行业近期面临的压力,M2可能会“大幅下降”。 花旗银行全球经济学家罗伯特·索金认为“未来几个月”经济将持续收缩。经济预测公司牛津经济研究院估计, 2023年M2将同比下降2%。

如果3月份M2再度下降,这将为通胀会继续降温提供更多证据,并可能影响美联储在5月2日至3日政策会议的利率决定。

金融体系中的货币量是影响通胀的众多关键因素之一。简而言之,经济中流动的资金越少,可供银行放贷以及供企业和消费者借贷和消费的资金就越少。反过来,这会压低价格,帮助经济降温。

索金说,“这(M2收缩)是他们抗击通胀的明确积极信号,尽管还不足以让他们宣布战斗结束”。

随着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连续九次加息,美国CPI继续稳步下降。3月CPI同比增速为5%,低于2月的6%和2022年6月的 9%峰值。然而,它仍然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

野村控股驻伦敦的波动率策略师Vincenzo Inguscio上个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货币供应不足应该会解决通胀”

他说,根据过去的数据进行的计算表明,通胀跟随货币供应模式,并存在两年的滞后。而摩根士丹利的威尔逊预测,通胀的走势比M2滞后一年。

银行业恐慌和美联储缩表也推动了M2缩水

即将出炉的3月M2也将是自银行业动荡以来首次的首份货币供应量数据。今年3月,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倒闭导致对地区型银行股的普遍抛售,并引发了人们对利率上升时代整个金融体系健康状况的质疑。

银行业的恐慌情绪是3月M2可能收缩的另一个因素,原因是银行存款减少。根据最新的可用数据,美联储的报告显示,截至4月12日的一周,银行存款同比下降了6%,至17.2万亿美元。自去年11月以来,存款一直呈现同比下滑的趋势,逐渐远离去年4月创下的18.2万亿美元的最高水平。

索金表示,银行业相关压力的影响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发放的贷款减少,也越来越不需要存款来支持贷款增长。“M2将继续减少”。

另一个挤压M2的力量来自美联储自身的行动。2022年5月,美联储宣布了一项计划,通过允许债券到期来被动缩减资产,从而减少流动性。自去年年中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缩减了3.6%。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3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缩表计划正在达到预期效果,并认为尚无必要对其进行更改。

摩根大通策略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在2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这(量化紧缩)意味着美国货币增长今年可能会面临持续的逆风”。

美国金融体系流动性仍充足 但需警惕这一风险!

美联储的强硬态度标志着其货币政策与疫情时代期间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变,当时美联储的债券购买计划、政府刺激措施和慷慨的商业贷款延期为经济注入活力,导致M2在2021年2月创纪录地飙升27%,达到19.6万亿美元。现在这些刺激措施基本结束了,M2又开始缩水了。

但更重要的是,即使货币供应收缩,美国金融体系中仍有大量闲置现金。

美国2月份的M2为21.10万亿美元,仍比疫情前高出近6万亿美元,提供了绰绰有余的流动性,并可能仍在助长一定程度的通胀,比如推动3月汽车保险、机票、家居用品和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

威尔逊表示,“M2绝对会对通胀产生影响,但它的作用会滞后很长时间”。

目前,M2收缩似乎有助于美联储对抗通胀,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中,独立经济学家Steven Anastasiou警告称,如果未来M2进一步大幅下降,美国最终将出现通缩崩溃。

最理想的情况是,M2持续的适度收缩可以帮助降低通胀,而不会将经济推入通缩区域。但这是否能够成为现实还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