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比亚迪出海,能“玩过”特斯拉吗?

2023-04-27 04:43

然而,从全球化布局来看,比亚迪仍面临挑战。

加速出海的背景下,比亚迪2022年全球实现整车交付186.85万辆,超越了特斯拉的131.39万辆。

不过,比亚迪中国区的业务收入仍占据集团总收入的78%,而特斯拉海外市场的营收超过半数。换言之,仅就海外市场而言,比亚迪和特斯拉仍有差距

另外,从品牌影响力来说,特斯拉从诞生之日就主打纯电市场,自然比“油改电”的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更有说服力。

最后,比亚迪早期的出海进程是从商用车打开的,商用车转向乘用车的市场与销售路径变化,也需要比亚迪做出更多努力 ,去改变品牌固有的“平价”形象。

但不论面对多少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整车市场,消费者需求略显疲软的情况下,出海是比亚迪的必选项。

而比亚迪如何把这条路走好,是否能靠全球化布局彻底“反超”特斯拉,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点。

同样的出海,不同的“套路”

从“坐大巴”到“开轿车”,比亚迪的出海可谓“路漫漫兮”。

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在荷兰成立了欧洲分公司,但是彼时比亚迪出海的产品主要还是充电电池。2013年,比亚迪才开始整车出海,而且是从商用车开始。

同样始于荷兰,由于当时荷兰政府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要将岛上公交换成电动大巴,而比亚迪顺利拿下了这个订单,开启了商用车的出海之路。字母榜曾在2022年10月报道,比亚迪纯电大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高达20%,在日本更是占据70%的市场份额。

商用车成功出海,也为比亚迪乘用车出海打通了部分销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比亚迪乘用车出海开始加速——比亚迪将出海地域划分为美洲、欧洲、亚太、中东与非洲四个市场板块,其中欧洲和亚太地区动作更为频繁,且策略也不尽相同。

在欧洲,比亚迪主打“卖得贵”

比如,2022年8月在挪威上市的比亚迪唐EV,售价近60万挪威克朗(约合44万元),相较于国内27.95-31.48万元的售价,几乎高出了三分之一的价格。

据车主指南报道,在德国,比亚迪汉售价为69020-72590欧元(约合51.89-54.57万元)、唐售价为69615-69972欧元(约合52.34—52.61万元)、元 PLUS售价为41948-44328欧元(约合31.54—33.33万元)。这价格不仅是国内同款车型的2倍左右,而且已经超过了德国市场BBA同级别的车。

不难看出,比亚迪在欧洲想尝试走高端定位。不过可能也因为售价较高,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表现也并不突出。车主指南就曾报道,2022年,比亚迪在欧洲总销售4083辆车,品牌销量排名仅为44名。

相较于欧洲的“唱高调”,比亚迪在亚太地区的策略似乎是定价“亲民”,定点密集。

以东南亚为例,2022年8月8日,比亚迪开启了在泰国的销售。元PLUS(BYD ATTO 3)标准续航NEDC410KM版本在泰国售价为1099900泰铢(约合22.28万元)。

BYD ATTO 3在泰国的销量也更为理想。据泰国媒体统计,2023年1-3月份,BYD ATTO 3已经连续3个月蝉联泰国纯电动汽车月度销冠,上牌总量为5542辆,占据泰国纯电车型上牌总量的37.5%。

BYD ATTO 3打开通路后,比亚迪立即布局了本土化生产。2022年9月,比亚迪与泰国WHA工业园签约,在泰国全资建设了第一家海外乘用车工厂,工厂年产能约15万辆,也将全部投放于泰国为主的本土市场。

除了泰国,比亚迪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与地区中已经出海至印尼、泰国、新加坡、马利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菲律宾这9个国家,似乎比起欧洲的以价取胜,比亚迪在东南亚更想以量取胜。

出海,目的何在?

比亚迪

为什么出海,这似乎是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中心分析师王珂就分析道,比亚迪出海有两个核心原因。首先,国内汽车需求整体处于放缓的态势;其次,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比亚迪即使在国内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也急需寻求新的市场,“因此,与其说出海是比亚迪的选择,不如说出海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2月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2月,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32.2%和301.7%,到今年2月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8.3%和99.6%。而且从2022年2月到今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同比增幅基本处于平稳、微降趋势。这侧面印证,整体市场需求开始出现疲软。

而比亚迪为何会对欧洲和东南亚“情有独钟”?这于当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都脱不开关系

欧洲对于新能源车的推进政策几乎是“激进”的。挪威宣布将于2025那年禁售燃油车;比利时大部分地区对新能源汽车优惠征收或者免征收购置税;英国则对纯电动汽车提供高达车价35%的补贴。

政策的推进也极大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动机。以挪威为例,根据挪威电动车协会(NEVA)的调查数据,目前挪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免收/降低过路费(33%)、免车辆购置税(31%)、车辆使用开销低(30%)、免交通保险费(29%)和免增值税(25%)等。

政策之外,欧洲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加速基础设施的布局,为消费者解决里程焦虑。比如,挪威在2020年底建成充电桩1.87万个,核算平均每1万名挪威居民就拥有35个充电桩;德国为解决充电桩不足问题,在2022年10月批准扩充计划,将在三年内花费63亿欧元在全国扩充充电桩数量,预计2030年德国充电站数量将从现在的约7万个增加到100万个。

比起“激进派”的欧洲,东南亚对于新能源车更像是一个“小白”。据Counterpoint 的全球乘用电动汽车模型销售追踪系统的研究,2022年东南亚乘用电动汽车(EV)销量占全年乘用车销量的2%的不到,可谓一片蓝海。

而在东南亚地区,比亚迪会选择泰国作为重点地区或许有两个原因。第一,泰国对于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更高,2022年,东南亚地区电动汽车销量中泰国占比58%。第二,王珂也表示,比亚迪进入泰国后短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消费者的认可也是促成比亚迪重点布局泰国的原因之一。

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定价策略,王珂则评价道,“这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做出的决策。“

他进一步解释道,欧洲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而且欧洲的本土汽车厂商也在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比亚迪通过高端定位,在智能化方面展示品牌调性,与本土品牌形成差异化,吸引消费者。

相较而言,东南亚市场整体的新能源汽车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竞争没有欧洲那么激烈,当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还处在接收阶段,需要用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培育当地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习惯。

四个市场“四管齐下”,相互配合之下,比亚迪出海的交付数据也在逐渐提升。2022年7月,比亚迪的海外销量首次单独出现在了销量数据上。而在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海外月销量均实现破万辆。

出海,就能坐稳“冠军座”吗?

有计划,也有成绩,但比亚迪的出海仍不是“高枕无忧”。

首先就体现在营业额的同比下滑上。据悉,比亚迪2022年海外营业额占比总营收21.57%,相较于2021年海外营业额占比29.57%,下降了8个百分点。

反观特斯拉,则在生产成本上更加游刃有余。据特斯拉2023投资者日消息,特斯拉在组装、供应链等程序上仍有进一步压缩成本的空间。

未来,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大巨头如何在全球化战略上进一步取胜?汽车观察家小宇表示,“主要看细分市场的准确定位、充足的产能以及盈利能力。”

他进一步解释道,出海需要根据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策略。比如,中国新能源车倾向于打造“智能化”,这点其实在欧洲市场是不太吃香的,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稳准狠”地“打”下去。

市场策略之外,企业如何在不同地区开工厂,以及有效控制成本和费用,实现“卖得多,也赚得多”的出海最终目的,也是两者比拼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全球化的竞争上,要“有钱”、“有心”、“有技巧”。比亚迪和特斯拉激战正酣,谁能赢到最后,极派Daily也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