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白衣骑士单骑救主——光大转债的另类结局

2023-03-22 00:00

  来源:价投谷子地

上周光大转债最终还是以创造历史的表现落下了帷幕。2023年3月18日,光大银行发布《关于“光大转债”到期兑付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根据公告披露:光大转债到期兑付张数为72,692,050张,共兑付现金76.33亿元。到期兑付可转债张数占发行总量的24.23%。

这一结果创造了中国上市银行可转债历史上一个新纪录——可转债最大比例未转股纪录。过去银行的可转债基本都会提前转股,即使极个别的投资者未转股也是因为离开股市忘记操作了。而此次光大可转债,有大量投资者宁可选择到期兑付亏本兑付,也没有选择转股。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选择到期兑付拿到现金后本周在二级市场上反而可以买到更多的股份,毕竟转股价是3.35元,而现价刚刚3元出头,中间有好几个百分点的差价。傻子才会把可转债转股。但是,你还别说,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傻子”。

  光大银行在202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债券持有人持有本行可转债减少的公告》,公獒披露:

2023 年 3 月 16 日,本行收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 称中国华融)的通知,中国华融将其持有的 140,186,860 张可转债转 为本行 A 股普通股。本次中国华融可转债转股导致其持有的可转债减 少数量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 46.73%。

  之前光大转债的公告中很少看到华融相关的信息,这一次绝对算是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上演了一出单骑救主的好戏。实际上,从上上周光大转债的成交量突然放大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如下图1所示:

  图1

从图1看到从3月6-10号这5天,连续放出天量成交。几乎每天成交额都是20亿以上。但是,涨幅并不大都在0.1%以内,很明显有大资金在最后几个交易日兜底收购光大转债,但是大资金的目的绝不是拉抬可转债价格,只是为了拿到可转债的筹码。

2023年3月10日,光大银行发布《关于债券持有人增持本行可转债的公告》。公告中披露:

截至 2023 年 3 月 8 日,中国华融持有光大转债 78,818,800 张, 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 26.27%。2023 年 3 月 9 日,中国华融增持光大转债 42,868,060 张,占光 大转债发行总量的 14.29%。截至 2023 年 3 月 9 日,中国华融累计持 有光大转债 121,686,860 张,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 40.56%。

由此可见,华融确实是此次兜底增持的主角。而且最奇怪的是,3月9日,华融增持光大转债42868060张(428.68万手),而实际当天公开市场的成交量只有348.59万手。也就是说华融除了从公开市场收购光大转债的筹码外,可能还通过场外交易或者大宗渠道接了不少筹码。

将前后的公告串起来复盘一下,事情的脉络很清晰了:华融顶着亏损用真金白银大规模收集光大转债的筹码,然后批量转股成为光大银行的十大股东之一。

那么华融为何宁可亏钱也要帮光大银行增加转股?个人理解可能背后的大股东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华融背后是谁?中信集团。光大银行背后是光大集团。而且中信和光大都是首批获批的金控集团,江湖地位对等,碰到的问题也类似(都有个不争气的啃老族儿子,一个是中信银行,一个是光大银行)。可巧,中信银行的可转债剩余期限也只有2年不到了。目前中信转债的转股价6.43,正股股价也只有5.2x。所以,说不定2年后中信转债也许要光大集团投桃报李。

最后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光大集团自己不动手收集可转债再转股呢?光大集团又不缺钱何必非要假手于人?个人理解关键是一个持股比例的问题,根据光大银行2023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 减少超过 1%的公告》披露:

本 次 转 股 前 , 光 大 集 团 直 接 和 间 接 持 有 本 行 普 通 股 27,015,296,587 股,占本行普通股总额的 49.999%;本次转股后,光 大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本行普通股 27,883,700,467 股,占本行普通 股总额的 47.19%。

注意这里面光大集团在转股前守住了49.999%的持股比例没有越过50%的线。个人猜测国企控股30%和50%是两条线,将企业控制权分为3个区间:控股比例小于30%;控股比例大于等于30%,小于50%;控股比例大于等于50%。在这3个区间内国资委能够施加的管理影响力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招行的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一直守着29.97%的持股比例不动,光大集团守着光大银行49.999%的持股比例不动。

75%的可转债能够转股对于光大银行本身来说是好事,毕竟增加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能够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弹药。但是,对于银行的股东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新增的股本要摊薄每股收益和每股权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