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3-03-15 10:07
近期,上市房企陆续披露前2月销售情况,不少公司销售金额同比增幅亮眼。根据机构监测数据,百强房企2月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实现双增长。
今年前两月,在北京、杭州、苏州等优质地块影响下,房企投资积极性有所回升,超两成百强房企出手拿地。值得关注的是,沉寂许久的民营房企,也逐渐在土拍中现身。在过去两年的集中供地中,民营房企的投资几近暂停,
受消息驱动,内房股早盘集体走强,截至发稿,佳兆业集团涨超9%,时代中国控股、宝龙地产、龙光集团涨超6%,旭辉控股集团、龙湖集团、富力地产涨超5%,碧桂园涨超4%。
如今楼市出现回暖信号,房企融资逐步破冰,民企重新出现在土地市场,到底有怎样的信号意义?
需求逐步企稳
格力地产披露的销售简报显示,1月-2月,格力地产实现地产项目签约面积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5%;签约金额为43.27亿元,同比增长1332%。
中国建筑3月12日晚间公告,1月-2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额6211亿元,同比增长30.2%。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为535亿元,同比增长71.1%;合约销售面积2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4%;期末土地储备8827万平方米,新购置土地储备37万平方米。
2月,华发股份实现销售金额127.82亿元,同比增长292.93%;销售面积为54.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8.17%。1月-2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249.76亿元,同比增长85.41%;实现销售面积89.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21%。
保利发展等头部房企销售较为可观。2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03.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51%;签约金额为342.84亿元,同比增长42.98%。1月-2月,公司实现签约面积387.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3%;签约金额为638.29亿元,同比增长22.09%。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2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9841.1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其中,2月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实现双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在利好政策推动下,需求端逐步企稳,房企销售端出现向好迹象。
多项政策利好加持
市场活跃度的好转,主要受益于疫情管控放松后市场积极信号的不断释放。
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3年工作将整体围绕“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这个主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城施策、精准施策,针对今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方向给出了明确思路。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市、江苏省、湖南省等十余个省市出台的相关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文件中,“促进住房消费”被多次提及。
着眼消费端,各地纷纷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因城施策”引导合理住房需求,为购房者松绑,降低购房门槛、购房成本。其中,多地优化“认房认贷”标准,下调首付比例及按揭利率等。不少城市选择以“真金白银”补贴购房者,且更为倾向多孩家庭的购房者。
值得一提的是,实行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未来或将面临较大改革空间。日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已陆续提出开展现房销售试点;而为了鼓励存量房交易,近期,苏州、成都、深圳、厦门、昆明、海口等城市开始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模式。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带押过户”方式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二手房交易效率,有利于激发二手房市场交易活力,促进住房消费。
进一步加大对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客群支持力度同时,多地也给予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多支持。2月以来,南京、无锡等多地政府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传递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的信号。
拿地热情提升
部分房企在披露销售业绩的同时,公告了拿地情况。
保利发展新增加房地产项目4个,分别是广州市天河区科韵路西侧地块、苏州市高新区吴越路东侧地块、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北路北侧地块、天水保利时光印象项目二期,需支付价款分别为95.81亿元、4.28亿元、15.9亿元和1258万元。
万科A披露的2月销售及近期新增项目简报显示,1月销售简报披露以来,公司新增加开发项目1个,需支付权益地价9.8亿元。
另外,招商蛇口2月实现签约销售面积103.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4.76%;签约销售金额为225.43亿元,同比增长124%。1月-2月,公司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面积167.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21%;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金额383.1亿元,同比增长51.96%。
机构数据显示,1月-2月,TOP100房企拿地总额1207.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16.2%,降幅较上月收窄13.2个百分点。2月,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进行了集中供地。在优质地块供应的带动下,房企拿地热情有所提升。
拓展融资渠道
近期,多家房企通过银行授信、债权、股权等方式开展融资,用好政策红利,拓展融资渠道。
新城控股3月13日晚间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过80亿元投向7个项目,这些项目均定位于首次置业及改善型普通住宅产品。新城控股称,这些项目是公司“保交楼、保民生”的重要工程。拟通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增强上市公司资金实力,提升抗风险能力。公司在债务融资的基础上配合股权融资,有助于加快整体开发进度,促进公司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债权融资方面,新湖中宝3月13日晚间公告显示,为进一步优化公司融资结构、拓宽公司融资渠道,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公司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不超过20亿元(含本数)中期票据。发行期限不超过5年(含5年)。
业内分析:土拍整体改善将晚于销售
克而瑞研究中心高级研究总监谢杨春表示,自集中供地制度推行以来,企业拿地投资高度集中在央国企,且内部极剧分化:拿地金额TOP5央企占据了60%的地,保利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中海地产、中国铁建连续两年锁定前五。地方国企也呈现投资高度集中的状态,其中绿城和建发拿地金额超过千亿元。
由此可见,土拍市场的回温,高度依赖地产整体行情。不过西政资本认为,目前应理性地看待楼市回暖问题。目前,区域以及房企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国内大部分城市的房产仍面临较大下跌压力,大部分普通民营房企的信用也未能修复,楼市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通常房地产市场复苏分为六个阶段:政策转好-销售回暖-资金增厚-拿地加快-开工投产-投资回升。进入2月,住房销售跌幅在底部徘徊,进一步下跌的动能正在减弱;房企融资出现改善,整体房企债券余额增加,延续了2022年12月来的较好势头;新年第一轮土拍开启,重点城市优质地块溢价率攀升,房地产市场正逐步摆脱全面下行局面。
他预计,2023年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走出“谷底”,房价可能出现先抑后稳,整体运行与销售紧密关联。土地市场改善的周期滞后于销售一个季度左右,最早可能在二季度末出现好转,全年跌势有望较2022年收窄,三季度新开工进程加快,投资将稍滞后于新开工1个月左右触底企稳。
后续,民企乍现的投资力度能否持续?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目前民企拿地突出的仍为个案,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去年没有或少量拿地的民企,出于补仓需求才积极参与土拍市场,当前民企投资不具备全面复苏的基础,大多数企业资金紧缺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内容精编自澎湃新闻、前海情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