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3-02-24 00:03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遇到价值投资
故事要先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起。在大萧条的股市崩盘前,格雷厄姆是一个相对谨慎的投资者。但是在大萧条中也无法幸免于难,在1929到1932年之间,他所关联的250万美元基金整整减少了70%。当所有的投资方式都不有效时,格雷厄姆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将他对投资的反思,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一门课程“证券分析”。今天我们熟知的《证券分析》,就是这门课程内容改编的教材。
而巴菲特在19岁时,读到的《聪明的投资者》是这本书更为精炼的版本。可以说,巴菲特真正意义的第一桶金,是让他远离投机,一开始就走上了投资的道路。
投资的定义由三个要素组成:深入分析、本金安全、满意回报。深入分析需要从一个公司所有者角度出发看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小股东。本金安全,意味着投资的第一目标是不亏钱,需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出手。满意回报,更多意味着合理的回报预期。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上年化20%收益率就是一个很高的收益率,而非过高设立一个投资目标。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这边还学到了一个重要的财富:优秀投资者的性格。用佛教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不要有“我执”。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要对自己和世界诚实,关注事实本质。另一个是明白“稳健”的价值。只要稳健的做投资,每年超越市场一点点,长期就能变得非常富有。后来我们经常听到巴菲特经典的那句话: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巴菲特的第一支股票
巴菲特从小就对赚钱有强烈欲望。在11岁时他就用攒下的120美元,和姐姐合资买了6股诚实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巴菲特一半,他姐姐一半。买完之后,股价从38.25美元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感到非常内疚,辜负了姐姐的信任。好在最终股价反弹到40美元,巴菲特获利卖出,每股赚了1.75美元。当然,这只股票在巴菲特卖出后上涨到了202美元。
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买的第一个股票:Geico保险公司
巴菲特和Geico保险有着很长久的渊源,这也是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买的第一个股票。在哥伦比亚大学上课时,巴菲特发现老师格雷厄姆是这家保险公司的主席。于是一个周六巴菲特坐上了去华盛顿的火车,调研了Geico。巴菲特发现,Geico具有两大竞争优势:销售保险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客户群体更好(安全驾驶人群,风险低)。公司虽然估值稍微高一些,但利润率是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
于是,巴菲特拿出自己65%的净资产,也就是10282美元买入Geico保险。一年多以后,巴菲特卖出Geico,拿回15259美元。这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投资回报。不过如果巴菲特继续持有Geico股票19年,股价会达到130万美元的价值。顺便说一句,格雷厄姆财富真正的来源,也是来自Geico保险。
毕业的时候,巴菲特是格雷厄姆课程中唯一获得A+的学生,他希望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公司,但格雷厄姆是一个犹太人,他只愿意招犹太人。于是巴菲特只好回家,成为了一个股票经纪。在1951年底的时候,巴菲特拿着自己20000美元的资金,又借了5000美元,投入到了股市中。
巴菲特的第一个失败案例
格雷厄姆一直强调的是Net-Net投资方法,就是公司市值比净流动资产价值要少。这时候巴菲特看上的是克利夫兰纺织厂,公司市值比净流动资产的一半还少。而且公司还有高比例的分红。巴菲特觉得这是一笔有吸引力的投资。但是,巴菲特忽视了公司的“护城河”。之后这家公司面临来自美国其他纺织厂的激烈竞争,出现巨额亏损,股价也随之大跌。
格雷厄姆认为,对于未来的预测是最不靠谱的,然而仅仅基于公司过去的财务数据,也可能出现误判。比如那些被新模式颠覆掉的美国零售、或者诺基亚。基于历史数据看,是非常强大的。但新的电商模式或者智能手机起来,公司未来的价值出现了毁灭。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巴菲特曾经用2000美元和人合伙投资了一个奥马哈加油站。他自己每个周末都会亲自上阵,服务客户。但这个加油站在连锁巨头Texaco对面,完全没有任何品牌和规模优势。从这笔亏损中,巴菲特明白了品牌的重要性。
巴菲特的一次伟大“择时”
巴菲特出生于大萧条,等他进入股市的时候,正好是美股的低点。在1950年,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静态的7.2倍,到了1956年恢复到了12.1倍。到了1960年之后,市盈率开始到了20倍以上。市场陷入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却变得谨慎。
1966年初,巴菲特做了一个决定:关闭合伙公司,不再接纳新的投资人。这是真正将客户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因为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拿到投资人的钱。巴菲特从来不希望靠管理费来扩大规模。
到了1967年1月,巴菲特又在给现有合伙人的信中提到,公司过去10年29.8%的年化收益率,是绝对不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复制的,甚至连接近都不可能。他觉得自己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了。相反,市场却变得越来越短期(注:有兴趣可以看看另一个风光的投资人故事,富达基金的蔡志勇。)巴菲特不断提醒合伙人,考核一个基金经理最短的业绩期限是三年,而市场上变得对业绩越来越短视。
巴菲特的另一个变化是,从过去定量的估值分析方法,转而追求高质量的公司。这个在巴菲特之后的归因分析中也能看到。质量因子,成为了巴菲特成功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在这个阶段,巴菲特在清理其合伙企业中的客户。他明确告诉这些客户,自己已经无法复制历史业绩,并且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每天做投资和研究,虽然事后看巴菲特对于投资和研究是一辈子的热情。同时,这个时候巴菲特已经有了上千万美元的身价,他自己也承认对于赚钱没有那么饥渴了。
这个行为导致巴菲特保持在一种无压力的情况下工作,不会强迫自己去追逐市场热点,也没有来自客户的压力。这种状态,帮助巴菲特规避了之后漂亮50泡沫的破灭。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一次伟大的“择时”!
到了1969年1月,巴菲特管理资产达到了1.04亿美元规模,但他依然保持Day One的那种审慎保守,办公室里面贴着1929年大崩溃的报纸。于是到了1969年5月底,巴菲特决定结束合伙公司,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了。
巴菲特的第一个接班人:比尔.鲁安
今天的巴菲特和芒格,都还没有真正意义退休。但巴菲特在1969年退休过一次,当时他推荐的接班人叫比尔.鲁安,也是一位价值投资大师。他管理的红杉基金(不是一级市场那个),是全美表现最好的基金产品之一。巴菲特在21岁时,就在格雷厄姆的课上认识了鲁安。他知道,鲁安也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且有着优秀的品德。
而到了1970年,巴菲特已经拥有了价值1亿美元的财富,完成了人生的财富积累!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