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3-02-09 16:12
周三,对冲基金Baupost Group的创始人、亿万富翁价值投资者Seth Klarman表示,美联储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应以及随后十多年实施的低利率推动“建立了一个金融幻想世界”。
据外媒报道,有着“小巴菲特”之称的Klarman在一封致客户的信中宣称:
“一个几乎无限低成本资本但风平浪静的时代已经结束。基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繁荣将不可避免地埋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利率上升刺破资产泡沫 美股抛售潮或延续
Klarman将去年利率的急剧上升比作“氪石”(DC漫画《超人》系列中的一种假想矿物,被设定为超人众所周知的弱点之一),称其最终帮助消除了“一切泡沫”,包括对所谓成长型公司的投资泡沫,这些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间飙升,但几乎没有内在价值。他写道:
“这包括一些无利可图的初创公司,以及数量惊人的低收益率债券,大多数荒谬的‘Meme股票’,以及特斯拉被大肆炒作、估值严重高估的股票,它们的价值下跌了近三分之二。”
在2020年和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的公司股价去年大幅下跌,这对风险投资、加密货币和技术行业的投资者造成了打击,他们将资金投入了收入增长高但利润很少或没有利润的企业。Klarman对此评论道:
“在这些投资者看来,花在尽职调查上的时间似乎阻碍了最大限度的资本配置,而通常的过度警告信号——财务挥霍、可疑商业模式的扩散以及明显的危险信号,却都被嘲笑或忽视了。”
尽管今年市场出现反弹,但Klarman警告称,去年的抛售潮“可能还会继续”,而且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就近在眼前。
Klarman在信中用了大量篇幅批评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当时美联储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开始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举措大幅降低了美国主权债务等更安全投资的回报,并促使许多投资者购买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证券。他写道:
“微观利率,就像沙滩上的沙粒,已经渗透到一切事物中。美联储官员们已落后于趋势,未能预料到资产负债表的大规模扩张将难以逆转,而且十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最终搁浅。”
他警告说,“持续的低利率对投资者行为产生有害影响”,许多资产管理公司转向非流动性资产,包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
他还指出“新一代的投资者从未真正经历过经济衰退、长期的市场低迷或利率高于最低水平。就像哈雷彗星一样,这些是许多投资者听说过但可能从未真正见过或无法想象的东西。”
Baupost从2022年的市场波动中净赚16亿美元,帮助抵消了股票投资组合的损失。根据其披露,该公司还在增持了数个此前暴跌的股票,包括三家“被极度低估”的中国公司。这是Baupost多年来对中国的最大敞口。
前纽约联储主席:美国经济不太可能实现软着陆
实际上,美股自2023年开年以来表现强劲,因不断下滑的通胀数据让投资者相信美联储可能很快就会停止加息,但悲观的经济增长前景可能会削弱美股的涨势。
前纽约联储主席比尔·达德利(Bill Dudley)表示,美联储每次试图像当前这样削弱劳动力市场时,都会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
杜德利周三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尽管市场多头坚持认为美国将避免经济衰退,但从历史上看,美联储不太可能引导经济摆脱衰退。
尽管经济仍有很强的增长动力,但杜德利预测,鉴于政策制定者需要进一步收紧经济以控制通胀,经济衰退即将发生。目前,物价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劳动力市场依然火爆,美国1月份出人意料地新增51.7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失业率下降至3.4%,为53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表明美联储需要继续努力,尽管其已累计加息450个基点。经济学家警告说,高企的利率水平可能很容易使经济陷入衰退。杜德利说:
“我确实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在年中出现,因为美联储必须大幅推高失业率,才能使劳动力市场上有所疲软。每当美联储将失业率推高超过0.5个百分点,我们总是会陷入衰退。我认为这次不会有任何不同。”
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再加息两次25个基点。鲍威尔一再指出劳动力市场吃紧是利率需要保持在限制性水平的关键原因。此前,他警告说,利率可能会在整个2023年保持高位,这会给经济带来麻烦。
但杜德利表示,即使美联储过度紧缩并引发经济衰退,美联储也可以轻松扭转这种损害。他指出,由于2008年危机后实施的改革以及美联储有能力降低高利率以刺激经济,现在全面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他补充道:
“过度维持限制性紧缩政策的风险小于紧缩力度不够的风险,因为美联储有能力在时机成熟时支持经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