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2-08-21 09:19
本文来自:高瑞东宏观笔记,作者:高瑞东、杨康
7月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40℃以上的高温热浪天气在多地频频出现,多个省份高温日数(指日最高温度达到或超过35摄氏度的天数)和最高气温均突破历史纪录。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过程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超过2013年的62天)。
用电侧来看,各地高温影响下,全社会用电量持续高增,居民用电与第二产业用电形成强烈对比。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显著高于历史同期表现。其中,城乡居民用电量达到14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是全社会用电量高增的主要贡献;第二产业用电量则同比下降0.1%,与居民用电形成强烈反差。近期工业生产强度的回落,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驱动,受疫情散发和地产景气影响,主要工业品的量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发电侧来看,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水力发电量明显下滑。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7月份,火电由降转增,同比增长5.3%;由于来水偏枯,水电仅增长2.4%,增速比上月放缓26.6个百分点。从水力发电主要省份来看,均受到了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国网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剑表示,今年四川省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各大流域来水严重偏少,部分主力水电厂已见底,全省水力发电能力下降5成以上。
高温一方面推升居民和服务业用电需求,另一方面又对水电供给造成影响。因而在高温影响下,近期多地发布高温停工和限电通知。8月14日,四川省发布通知要求所有工业用电企业生产全停6日,江苏等多地也发布举措引导错峰用电。
我们认为,此轮高温引发的停工限电对工业生产影响有限。
一则,本轮限电集中于四川等依赖水电的省份,且仅四川出台了大范围的限电举措,其他省份的限电举措相对较弱,且持续时间并不长。从四川占全国GDP比例来看,2021年四川GDP占到全国的4.7%,且2021年四川第二产业占比为37.0%,低于全国平均的39.4%,因此从此轮限电的力度和范围来看,其对经济影响有限。
二则,近期四川进行限电的核心原因在于,四川发电结构中水电占比82%(2021年数据),对水电依赖极大。在高温天气持续影响下,水力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形成较大用电缺口。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电占比并不高,仅占到全国的16%,因而受高温影响的水力发电减少,并不会对全国发电构成威胁,目前火电仍是我国用电保证的核心,在水力发电能力下降时,火电可弥补水电缺口。
三则,从用电侧来看,近期各地高温已进入尾声,居民端用电需求有所下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8月15日的模型预测,未来10天-20天(8月26日至9月4日)各地平均气温将大幅下降,降水量逐步增多,居民用电需求高峰也接近尾声,将有效缓解用电压力。
四则,政策着力保障煤炭和电力供应,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保供成效不断凸显。在国际能源供给紧张局势下,我国能源保供持续总体稳定。另一方面,政策着力持续聚焦能源保供,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7月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40℃以上的高温热浪天气在多地频频出现,多个省份高温日数和最高气温均突破历史纪录。截至8月3日,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今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23.2℃,较往年同期偏高1℃。
夏季以来(6月1日至8月15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西南地区东部、华中、华东和华南大部地区以及新疆西南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10天,部分地区偏多10天以上。受高温影响,浙江、上海等南方多地用电创历史新高,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
今年已成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超过2013年的62天);高温极值站数262站,已超过2013年(187站)和2017年(133站)。
副热带高压异常是持续高温的“元凶”,可能出现夏秋连旱。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今年这样的高温天气,主要与大气环流形势,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有一定关系。从目前监测看,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在它的控制下,我国南方地区整体受下沉气流控制,导致天空晴朗少云。加上白天日照辐射的影响,近地面加热强烈,热空气滞留在地面,吹不走、散不出,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不仅是我国高温频发,6月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
今年以来,全球最为显著的灾害性天气为高温,西欧、南欧、中亚、西亚、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例如:7月8日,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突破50℃;7月10-18日,西班牙境内最高气温达到39~45℃,造成510人死亡;7月19日,英国局地最高气温达40.3℃,超过历史极值;7月26日,美国俄勒冈州最大城市气温飙升至38.9℃,打破2020年记录;7月份,北极圈最高气温高达32.5℃。
6月以来,各地高温影响下,全社会用电量持续高增。今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93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分产业来看,7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3%,第二产业用电量则同比下降0.1%;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26.8%,是全社会用电量高增的主要贡献。
从季节性来看,7月全社会用电高于季节性,居民用电的增加最为明显。7月,全社会用电量显著高于历史同期表现,环比增长11.7%,高于近三年(2019-2021年,下同)同期环比均值2.0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用电量达到1480亿千瓦时,环比增长41.5%,显著高于近三年环比均值1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显著高于季节性,第二产业用电量则与去年基本持平。
从用电结构上看,第二产业用电占比下降,城乡居民同比增速贡献显著。7月,第二产业用电占比仅为61.7%,低于近三年同期均值5.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比则上升至18%,高于14.1%的近三年同期水平。同比增速贡献率上,7月城乡居民用电的贡献率占到55%,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仅为11%。
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回落,需求占主导因素。今年1-7月,第二产业用电量32552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1.1%,其中,2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5%,此后大幅回落,7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滑0.1%。4-5月工业用电增速下滑主要与疫情相关,6-7月第二产业用电的低增,主要与有效需求不足有关。
需求方面,受疫情散发和地产景气影响,工业需求明显回落,主要工业品的量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产量增速方面,今年以来,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持续处于低位。7月,钢材及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5.2%及7%,延续年初回落势头。平板玻璃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4.8%,低于去年同期增速2.3个百分点。价格指数方面,7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0.4%及40.1%,较6月分别下滑11.6及6.2个百分点。
高温方面,多地发布高温“停工令”,工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不是核心因素。今年以来的高温天气,已波及20余省份,不仅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性也更强。7月以来,为保障生产安全,四川、安徽、湖南、福建等多地发布了高温“停工令”,要求在特定气温时,及时反应,立即停止室外作业。四川方面,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停止室外露天作业;福建方面,严格执行高温停工或限时作业的相关规定。
上述因素影响下,7月份高耗能产业工业生产强度大幅回落。7月份,制造业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主要受到了市场需求释放不足和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的影响。从工业生产来看,7月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回落3.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工业生产指数更是大幅回落。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产业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7%,相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加工同比下滑4.3%,相比上月回落4.9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同比下滑3.8%,已连续四个月处于下滑态势。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发电量增速并不高。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4.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其中1-6月发电量仅同比增长0.7%,主要受到了年初以来的疫情影响。7月发电有所修复,全国发电量8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
分发电种类来看,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近期水力发电量明显下滑。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7月份,火电由降转增,同比增长5.3%;由于来水偏枯,水电仅增长2.4%,增速比上月放缓26.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5.7%,增速比上月放缓11.0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3.0%,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
从季节性来看,上半年发电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水力发电量明显高于季节性,叠加上半年用电量与去年同期差别不大,因此上半年工业生产并不“缺电”。但6月中旬以来,受高温天气影响以及降雨减少影响,水力发电量明显减少,对7月发电增速形成较大拖累,伴随8月高温天气持续,已有部分水力发电主导的省份(四川等)发布工业停工通知,以保障居民用电。
从水力发电主要省份来看,均受到了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7月,水力发电主要省份均呈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月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及日照时数均创下同期纪录。与高温相对的是显著减少的降水量。7月,四川省各地级市平均降水量为107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104毫米。高温干旱天气将极大拖累水力发电产出,依赖水力发电的省份面临较大电力缺口。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发电量增速并不高。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4.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其中1-6月发电量仅同比增长0.7%,主要受到了年初以来的疫情影响。7月发电有所修复,全国发电量8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
高温一方面推升居民和服务业用电需求,另一方面又对水电供给造成影响。因而在持续高温影响下,近期多地发布限电通知。8月14日,为确保电网安全与民生用电,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工业用电企业(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生产全停6日,时间从8月15日至20日。
除四川外,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也出现用电紧张情况,多地启动有序用电,要求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保障民生用电,并发布节约用电倡议书。
8月8日,浙江省能源局也发布了节电倡议书,并根据用电缺口实际情况,引导各地企业错峰用电。
8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发改委、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发布《致全市电力用户节约用电倡议书》,称今夏全市电力供需形势紧张,倡导工业企业通过计划检修等方式错避峰让电,主动支持缓解用电高峰时段供电压力。
8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也发布节电倡议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带头节电、工业企业严格科学用电、加强公共场所合理用电、提倡家庭生活节约用电。
但我们认为,此轮高温引发的限电不会对工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一则,此轮限电范围不大且持续时间短,对工业生产影响有限。
本轮限电集中于四川等依赖水电的省份,且仅四川出台了大范围的限电举措,其他省份的限电举措相对较弱,持续时间较短,因而对工业生产影响不大。从四川占全国GDP比例来看,2021年四川GDP占到全国的4.7%,且2021年四川第二产业占比为37.0%,低于全国平均的39.4%,因此从此轮限电的力度和范围来看,其对经济影响有限。
二则,从发电侧来看,虽然高温影响水力发电能力,但水电在全国占比并不高,能源保供下,火电可弥补水电缺口。
近期四川进行限电的核心原因在于,四川发电结构中水电占比82%(2021年数据),远高于全国平均的16%,对水电依赖极大。在高温天气持续影响下,水力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形成较大用电缺口。央视新闻8月17日报道,8月上旬以来,四川全省预计最大用电负荷将比去年同期增加25%。国网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剑表示,四川电力供应的80%来源于水电,今年四川省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各大流域来水严重偏少,部分主力水电厂已见底,全省水力发电能力下降5成以上。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电占比并不高,仅占到全国的16%(2021年数据),因而受高温影响的水力发电减少,并不会对全国发电构成威胁,目前火电仍是我国用电保证的核心,在水力发电能力下降时,火电可弥补水电缺口。据财新网8月17日报道,近期,国家给各省下达了新增煤电规划建设项目指标,煤电投资大幅增长。在广东省,5个煤电项目因此启动,相关部门要求这些项目在今年9月底之前开工建设,在2024年底前投产。
此外,今年以来风电装机持续加速,财新数据显示,1-7月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为,招标装机容量为58.46吉瓦,已超过去年装机总量,也超过去年招标量。在风电加速发展下,其在发电中占比将进一步上升。
三则,从用电侧来看,近期各地高温已进入尾声,居民端用电需求有所下降。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8月17日至26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累计高温日数可达7~10天;上述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38℃,局地可超过40℃。虽然高温天气仍在持续,但是最强热浪已近尾声。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8月15日的模型预测,未来10天-20天(8月26日至9月4日)各地平均气温将大幅下降,降水量逐步增多,居民用电需求高峰也接近尾声,将有效缓解用电压力。
四则,政策着力保障煤炭和电力供应,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保供成效不断凸显。在国际能源供给紧张局势下,我国能源保供总体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7个月,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5%、3.7%和5.4%,均保持较快增长。我国能源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煤电油气、风光新能源等先进产能有序释放,能源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价格总体稳定。
另一方面,政策着力持续聚焦能源保供,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国内政策持续聚焦能源保供。2022年4月7日,总理座谈会提出进一步释放煤炭先进产能,落实支持煤电企业多发电的政策,保障能源稳定供应;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障煤炭电力供应稳定,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8月17日,韩正副总理到国家电网调研时表示,加强全国统筹协调、全网统一调度,完善分级用电负荷管理,确保电力安全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