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Starlink星链重塑卫星通讯市场,龙头身姿已现,但旧时代玩家仍不可轻视

2022-08-10 18:12

作者 | 钟升

编辑 | 小白

近十年来,卫星通信相关的投资在一级市场可谓是十分活跃。

截止到2022年Q2,共有1727家相关企业,总融资额达到了2640亿美元(此处及以下均为Space Capital VC Fund统计口径)。

(来源:Space Capital)

按融资地区分布,美国境内相关企业融得1210亿美元,其次就是中国约为790亿美元,两国的企业融到了超过总融资额的75%。

(来源:Space Capital)

卫星通讯从旧时代到新时代

和地面通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卫星通讯的发展十分缓慢。早期的对地静止轨道卫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Satellites)提供的通讯能力和只能和古老的拨号连接提供的带宽接近。

现在人们的视频流媒体、视频会议以及各种物联网设备都对网络连接有着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要求。GEO卫星由于距离地球最远,带宽十分有限,延迟动辄700ms以上,只能在特定场景中使用,如广播、电视、军事等。

中轨卫星(MEO)的150ms,以及低轨卫星(LEO)的40ms显然更符合现在的个人用户的需求。

但GEO卫星相对地面静止,能24小时在线,MEO卫星的覆盖时间为2~4个小时,LEO只有半个小时。要想做到大范围的全时覆盖,所需的卫星数量也急剧增加。

(来源:Space Capital)

2020年由于疫情因素,国际互联网吞吐量达到了600Tbps,同比上升了35%。卫星通讯带来的吞吐量近约2Tbps,不到总额的1%(除Starlink和OneWeb)。

但即使是如此,几个GEO卫星的运营商仍然可以每年创造十亿美元级别的营收。

截止到2020年末,卫星通讯营收最高的几家公司分别是卫讯(VSAT.US)(Viasat)、欧洲卫星公司(SES Global)、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等。

(来源:Space Capital 报告)

卫星电视是卫星通讯运营商的主要营收来源。但随着流媒体平台在独家内容的竞争中获胜,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走下坡路,卫星运营商也亟需对宽带设施进行重大投资以跟上步伐。

卫星相当于是在天空的信号基站,是一种基础设施。但由于其高昂的制造及发射成本,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潜在需求,否则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就是前车之鉴。

但这种保守做法也使运营商投资动力不足,从而有意限制用户的带宽,增加该类服务的稀缺性,也限制住了其他潜在用户使用该服务的可能性。

在Space Capital的调查中,使用Viasat服务的样本平均下行速度为18Mbps,HughesNet用户的平均下行速度约为19Mbps。

而市场上的新秀Starlink星链,其用户的平均下行速度可以达到97Mbps。

而且根据SpaceX的“每次发射1Tbps容量上天”的宣言,截止到2021年Q4,Starlink星座甚至可能已经有20Tbps的容量在天上,这是2020年末整个市场的十倍。

Space Capital认为在2023年,Starlink部署完第一阶段的4000个卫星后,整个星座会拥有超过75Tbps的传输能力,不过利用率较GEO运营商会低很多,仅约50%。

(来源:Space Capital 报告)

英国的OneWeb同样会选择快速增加卫星数量,而暂缓关注利用率过低的问题,在2023年大约会形成600颗LEO卫星组成的星座。

而当前的GEO卫星运营商则会在2023年之后才开始发射LEO卫星。

另外,亚马逊(AMZN.US)承诺投资100亿美元的Project Kuiper星座项目已经通过FCC授权,计划共发射3200余颗LEO卫星。但根据该授权,亚马逊必须在2026年7月之前将1600颗卫星送入轨道。

我国也有虹云星座、鸿雁星座、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建设的项目。

详细信息请移步《王者新贵,群雄逐鹿:风口上的太空互联网 | 风云主题》。

在SpaceX走出一条用重复利用火箭以大量降低发射成本的路线后,卫星通讯市场已经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迈进,通讯卫星数量也从此开始激增。

轨道和频谱的归属采用“先到先得”原则,这两类资源的稀缺性不用多说。

除了卫星之外,新时代的竞争也会聚焦在如何获取用户上。

依靠终端设备争夺用户

新航空工业时代的当前最大的应用方向主要聚焦于市场规模最大的民用宽带业务,用户的获取就是卫星运营商未来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

当前的用户接入卫星网络方式主要是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卫星信号交流终端设备。

由于LEO卫星的覆盖时间较短,终端设备必须拥有同时和多个卫星的通讯能力。以Starlink为首的公司推出了内含相控阵天线的终端设备。

另外,信号所在的频谱越高,发送和接受天线之间的物理距离要求越大,导致终端设备的面积较大。整个终端的体积、重量、组件的复杂度使制造成本受到挑战。

Starlink的信号接收终端的售价约为500美元,而Space Capital调查认为Starlink的两代设备实际制造成本约在1300~2400美元之间,和售价之间的价格差都是对用户的补贴,目的是快速扩大市场规模。

但对用户来说,即使在购买设备时有补贴,更换运营商的替换成本和沉没成本仍是不可轻易忽视的。

截止到2021年11月,Starlink已经向10万名用户提供了终端设备以供测试,另外还有50万用户在候补名单中。

SpaceX赋予Starlink的低发射成本优势,叠加先发优势,卫星通讯界的领导者已经展现出其身姿。

马斯克也承诺会将Starlink剥离出SpaceX,单独进行IPO,不过还有3~4年时间。

整合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除了个人用户之外,传统政商用户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用于低功耗的单频段物联网设备,或高通量、高冗余度的连接能力,或要求同一终端设备连接不同频段、不同轨道、甚至是不同运营商的卫星。

现阶段要达到这些要求,用户就必须和多个运营商签订不同的合同,而且还得使用不同运营商的终端设备,较低的集成度也会影响服务整体的可靠性。

但运营商之间也开始了合作甚至是合并,如OneWeb和SES开始合作打造可同时连接各自LEO和GEO卫星的终端设备。

Viasat在2021年Q4宣布出资73亿美元收购Inmarsat。

另外,卫星通讯也可能成为地面蜂窝网络的延伸,3GPP也在推动5G毫米波设备与卫星通信的集成。

当前的主要应用是通过卫星提供手机通讯回程服务,如OneWeb已经与AT&T合作,HughesNet已经与Omantel合作,亚马逊的Kuiper在具有规模之后也将与Verizon合作。

在未来,可能会形成天网和地网一体化的新格局。

最后附上原文链接:

https://spacecapital.docsend.com/view/x93w97yaj4cf5dqw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