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治业|圣多明哥:背靠小市场的扩张策略

2022-07-21 12:00

作者:叶蔡鸿青 海因茨-彼得・埃尔斯特罗特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五千万人口的哥伦比亚是南美小国,延续一百年历史的圣多明哥(Santo Domingo)家族,却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创立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哥伦比亚首富,其旗下啤酒事业还通过并购,成全球龙头企业。

一代创业二代扩张

家族创一代唐・马里奥・圣多明哥(Don Mario Santo Domingo)是银行家,娶了哥伦比亚富有地主的女儿后,在1922年创立了圣多明哥。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圣多明哥买下两个破产的小啤酒厂,20世纪50年代巴伐亚(Bavaria)啤酒出现财务危机,圣多明哥购买了其12%股权,经过多年合并换股及增资,最终圣多明哥在1973年成为巴伐亚的控股股东。

家族第二代胡里奥(右二)

唐有四个子女,但在第二代中,仅有小儿子胡里奥(Julio Mario Santo Domingo)对家族事业有兴趣。胡里奥在父亲过世后接班掌管企业。在执掌企业期间,他将巴伐亚由地区性的啤酒公司,变成哥伦比亚全国啤酒市场的垄断企业。随后胡里奥加快了收购的步伐,1980年圣多明哥收购厄瓜多尔的啤酒厂,由此垄断了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的啤酒业务。1981年,集团在哥伦比亚上市后,便开始投资欧洲啤酒业务。

此后胡里奥利用啤酒业务垄断地位获得的超额现金流,开始推行多元化发展。1977年圣多明哥控股哥伦比亚航空公司(Avianca),1986年收购Caracol广播电台,同时圣多明哥更成为国际集团进入哥伦比亚的最佳伙伴,与法国雷诺汽车合资成立SOFASA(汽车组装公司)、与日本丰田合资汽车事业、跟法国家乐福合资超市事业。圣多明哥集团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巅峰。

组建安第斯啤酒盟主

好景不长,1997年哥伦比亚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大规模收购造成的债台高筑及过度杠杆,导致集团财务陷入泥沼,为此集团分拆了业务――分拆为以饮料业务为主的巴伐亚,以及非饮料业务Valores。尽管Valores旗下有126家企业、27亿美元的资产,但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损失了1.2亿美元和2.2亿美元,而巴伐亚在1999年则赚了8200万美元。

1999年,胡里奥不支持的候选人当选哥伦比亚总统后,当时两位留在哥伦比亚的家族第三代――胡里奥的侄子安德烈(Andrés Obregón Santo Domingo)与儿子亚历山大(Alejandro Santo Domingo)联手,陆续出售资产解危。

而后随着哥伦比亚经济复苏,啤酒销量开始上涨。2001年底,巴伐亚以8.5亿美元收购秘鲁啤酒公司Cervecería Leona,收购完成后巴伐亚几乎垄断了整个秘鲁市场。此外巴伐亚又以2.85亿美元买下Cervecería Nacional SA啤酒公司91.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巴拿马67%和厄瓜多尔80%的市场占有率;接着巴伐亚又于2002年以5.7亿美元收购委内瑞拉Backusy Johnston啤酒公司22%的股权。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巴伐亚组建起一个“安第斯啤酒帝国”,开始与崛起的巴西啤酒安贝夫(Ambev)竞争南美洲啤酒龙头地位。

2004年,圣多明哥集团决定出售啤酒资产,并公开招标。巴伐亚当时是南美洲第二大啤酒厂,当年年底市值36.3亿美元,营收18.7亿美元,是中美洲地区最大啤酒品牌,并在哥、秘、厄、巴啤酒市场拥有绝对垄断地位,故有喜力啤酒(Heiniken)、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Scottish & New Castle)和南非米勒(SAB Miller)三家买方竞争。

当时产量居世界第三的喜力啤酒最为主动,然而由于换股提议会影响海尼根家族的控股权,故就此放弃。另一买方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则因当年年底遭遇营运危机,也退出竞争。南非米勒当时产量居世界第二的啤酒厂,2004年底市值115亿美元,若收购巴伐亚,它就可以进入最具战略意义及增长最快的南美洲市场,故出价积极。最终双方于2005年7月达成协议,圣多明哥家族获得南非米勒发行的2.25亿股股份,占新股的15.1%,价值35亿美元,以换取家族持有的71.8%巴伐亚持股,另以3.8亿现金收购3.2%股份。家族第三代、胡里奥的儿子亚历山大成为新董事会的副主席,负责监督拉丁美洲业务。南非米勒市值大涨,升至346亿美元,圣多明哥家族持股价值也大跃升。

全球啤酒霸主的形成

在南美洲另一边,另一个国际巨头也正在悄然形成。在三个银行家组成的“3G资本”,1999年并购巴西两家主要啤酒厂Brahma和Antarctica,改名为安贝夫(AmBev),控制巴西啤酒市场75%份额,且产量达到全球第五。

2004年,安贝夫再与比利时的英特布鲁(InterBrew)合并为英博集团(InBev),交易金额110亿美元,合并后英博当年年底市值达398亿美元,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三大的啤酒巨兽。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际,英博敌意收购美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经多次拉锯,以520亿美元的现金高价收购,并购后集团改名百威英博(AB InBev),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团,当年年底市值370亿美元,2009年底市值跃升到836亿美元。

百威英博旗下的百威、Corona、Beck's与南非米勒旗下的Peroni、Bulmers

最终百威英博再度出手,寻求与南非米勒(SAB Miller)合并。2015年9月,百威英博市值已涨到1798亿美元,南非米勒市值为915.4亿美元。经过三次拉锯出价,最终交易总金额为1070亿美元,百威英博成为占有全球三分之一产量的啤酒霸主,合并后当年市值突破2400亿美元。亚历山大在合并案中扮演积极角色,合并后家族持有百威英博的5%股份,占一席董事。

圣多明哥家族由此向三个领域转型:消费品领域的全球投资公司�D�D其持有百威英博股权在2022年全数出脱、纽约的家族私募基金Quadrant Capital,以及其在哥伦比亚的资产公司Valores(公司已在2018年退市)。

案例学习点

企业在背靠小市场的环境下,打国际牌的最佳策略是比“巧”,而不是比“大”。聚焦自身核心竞争力,卡入最佳战略位置,设计一套最适当的策略路径,灵活运用有限的筹码谈判,找出适合伙伴交换资源,配合不同局势打出好牌,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一味想靠自身有限的资源独立做大,若遇市场规则改变,就可能全军覆没、就此归零。

全球化背景之下,要当小池塘的大鱼,还是大池塘的小鱼?这种二选一的竞争策略早已落伍。要打国际牌,就要采用生态圈的竞合策略,让你有机会加入大池塘里的大鱼群,只是你需要知道如何分享共赢。宏观环境会改变产业格局,因此没有永远的高价,而且企业也可以换手经营。若局势改变就应顺势而为,资产不需惜售,家族就可以保存财富。

这个个案的接班过程中,第三代堂兄弟安德烈与亚历山大间亦师亦友,在强人企业家、老臣及年轻后代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人晚婚少子,在华人的家长文化环境下,直接接班不容易,因此“三角接班”是现代接班可考虑的做法。

(作者蔡鸿青博士是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海因茨-彼得・埃尔斯特罗特[Heinz-Peter Elstrodt]博士是伦敦商学院客座教授,身兼顾问、企业董事。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7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