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2-07-14 00:00
继雷暴、烂尾、信用危机之后,房地产行业危机又以另一种形式爆发。7月12日晚间,一则“至少14个烂尾楼业主公告强制停贷”的消息冲上热搜,覆盖河南、湖南、江西、辽宁、陕西、安徽、湖北,涉及恒大、奥园、鑫苑、新丽、阳光城、绿地等房地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10日和7月11日,就有22个项目业主发布强制停贷告知书。
近年来,楼盘项目停工、延期交付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业主认为,楼盘无法交付,则无需继续偿还按揭贷款。但在法律上,强制停贷可能构成业主与银行签署的《贷款合同》违约,影响业主征信或导致业主成为失信人。若烂尾房业主持续断供,将进一步影响银行流水收入,对金融链条的运行产生影响。随着多地业主“抱团停贷”,无疑将公众的质疑点再次瞄向预售资金监管。
不少业内人士给出了相应建议,并指出购房者可以与开发商、银行和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和协商。业主应了解自己在烂尾楼“制造局”中应付的责任,并各归其位、各负其责,让烂尾楼尽快复活。
2021年的房地产行业尤为惨烈,不少知名房企纷纷陷入困境,包括华夏幸福、蓝光、新力、花样年、恒大等,“三道红线”的风暴波及众多。而现在又有一个千亿地产企业暴雷,它就是世茂集团。
官网显示,世茂集团已布局全国100多个核心发展城市,涉及地产、商业、物业管理、酒店、主题娱乐、文化、金融、教育、健康、高科技等产业领域,形成多元化业务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就是这样一家多元化的企业,在7月3日晚间宣布,一笔10亿美元公债未能偿还本息。和融创一样,因美元债违约而暴雷。而在此之前,连续六年入选世界500强的恒大,1.97万亿的债务风波还未度过。
恒大曾经飞速发展,一步步走上行业巅峰。随后恒大的发展步伐跨得更大,2016年,恒大疯狂拿地,2017年营收达到3000亿。到2018年,许家印更是豪气的设定了8000亿的小目标。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融资需求大、投资高、财务杠杆高、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了很高的潜在财务风险。在对房地产行业重拳出击时,金融机构放贷困难,终端销售就会迅速降温。
对于世茂集团,有人不禁要问:仅仅10亿多美元的债务,怎么就难倒了曾经位于行业前十的,销售额一度3000千亿的业内大咖呢?事实上,自今年以来,世茂就曾面临诸多危机,包括境内债务违约、销售额下滑、评级下调等。
今年2月,穆迪将世茂集团的公司家族评级(CFR)从“B2”下调至“CAA1”。(CAA评级表示评级对象已进入违约范围,涉及的债务可能部分或全部违约)。4月,世茂旗下一笔5亿本金的私募债“20沪世茂PPN002”宣布延期一年,本金分期兑付。5月,一笔本金4.75亿元的“19世茂G3”公司债违约,宣布延期一年。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世茂集团目前尚未发布2021年年报,其股票已停牌三个多月。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表内负债已超过4600亿元,其中有息负债1645亿元。此外,瑞银的报告估计,世茂集团的表外负债约为1200亿元。除了这些债务外,还欠有若干供应商款项,金额从几百万到上亿不等。
一切危机的原因:疯狂并购
自2019年,世茂集团创始人徐荣茂之子许世坛接手后,世茂便开始“大刀阔斧”的并购,被誉为业内“并购王”。2019年,世茂先后收购万通地产、泰禾、明发股份等房企旗下的20多个项目,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2020年的“世纪大并购”――世茂收购福晟集团,这场世纪大并购弄得一地鸡毛……
2021年底,有关世茂集团流动性压力的消息开始频频出现。随着行业的变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剧变,世茂集团的危机也开始显现。困境中,世茂集团开启了自救模式。
世茂集团自去年12月以来便一直在出售资产,据媒体报道,世茂已成功处置近30项资产,包括香港维港汇项目股权、黄埔路229号地块、广州亚运城股权、上海外滩茂悦酒店、上海21街坊、北京IN三里、世茂御榕?武夷度假酒店等。但遗憾的是,累计回笼的资金在债务面前是杯水车薪。
不过,随着6月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房地产百强企业销售止跌回升。世茂集团6月份销售额环比增长55.5%,销售额明显提升。但考虑到世茂面临的巨额债务,依旧难言乐观。事实上,对于现在的世茂来说,不仅有债务危机,还有成千上万的业主。对于世茂业主来说,除了伤心之外,更多的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