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打脸自己?仅仅两个月,华尔街巨头上演大变脸

2022-05-17 11:13

华尔街的知名投行给人的传统印象应该是精明、冷血、理性。但最近有一家华尔街巨头却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结论。

摩根大通集中上调多家中概股评级

5月16日,摩根大通最新发表了一份研报,这份研报的观点非常明确,全面看多中国互联网科技的头部企业,其对部分头部企业的最新投资评级如下:

腾讯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470港元;阿里巴巴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130港元;网易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185港元;美团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220港元;京东集团ADR和H股评级上调至“中性”。

单单看这一份研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能吸引市场关注的原因其实在于这份研报和摩根大通自己在3月份发布的研报形成了强烈对比。

就在两个月之前的3月14日,摩根大通下调中概股评级及目标价,幅度之大让一些资深投资人直称看不懂。

具体来看,当时腾讯评级由增持改为减持,目标价由570港元降至265港元;阿里巴巴评级降为减持,目标价由175港元降至63港元;美团降为减持评级,目标价则由295港元降至90港元;东评级由增持降为减持,目标价由380港元降为135港元;网易美股评级由增持变减持,目标价由125美元降至60美元。

至于短短两个月就发生大变脸的原因,摩根大通在研报中给出了全面看多的原因,其指出,正在重新审视短期和长期基本面前景,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摆脱各种不确定性,将受到短期及长期基本面因素的驱动,未来头部公司的股价或将超预期上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据财联社报道,摩根大通中概股报告的最新撰写者,已不是3月份执笔的分析师Alex Yao。

大资金已经出手

另外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一方面是嘴上的看空,另一方面却是大举抄底。

在发表“看空”报告的一季度,摩根大通却在真金白银“抄底”中国互联网核心资产。据晨星数据显示,来自摩根大通的旗舰中国基金“JPMorgan Funds - China Fund A (acc)–USD”在一季度大举加仓了京东,加仓幅度高达1253%,截至一季度末,京东升至该基金的第四大重仓股,持仓市值为2.12亿美元。另外,该基金对腾讯、阿里巴巴也有小幅度的加仓。

另外,其他华尔街“顶流”基金也在低位加仓了中国互联网科技股。

近日,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向美国证交会(SEC)提交了一季度13F美股持仓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桥水基金的美股持仓规模达248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逾44%。当季该机构增持了546只美股标的,减持156只。

从桥水基金的增持名单来看,互联网中概股以及新兴市场标的成为加仓重点。具体来看,在一季度,桥水基金买入321万股阿里巴巴,增持幅度达75%,截至报告期末持仓市值达8.14亿美元。阿里巴巴成为桥水基金的美股持仓第六大重仓股。

同期,桥水基金增持了228万股拼多多,增持幅度达85%,截至一季度末桥水基金共持有1.98亿美元的拼多多股份。在一季度,桥水基金还买入38万股百度,增持幅度达50%,期末持仓市值达1.49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资私募巨头景林资产也重点加仓了京东、贝壳、网易等。

景林资产的13F持仓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其美股持仓规模达到23亿美元,环比减少约15%。在一季度,景林资产加仓了12只标的,其中对京东的加仓幅度最大,累计买入309万股,增持幅度达243%。景林资产还分别买入了1089万股贝壳、83万股网易ADR。

中概股的未来依然是光明的

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摩根大通在短时间内态度的大变,都能反映出此前市场对于中概股未来的怀疑和分歧,那么经历了之前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中概股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首先在政策监管层面,此前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其次对于美国PCAOB审计底稿的谈判一直在持续,国务院金融委也指出,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回到估值层面,当前香港恒生科技指数已经处于问世以来最低估值区域。以腾讯为例,截至5月16日收盘,腾讯的PE(TTM)已降至12.23倍,这是十年以来的最低估值

因此,目前来看,最糟糕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事实上,贝莱德在过去一年里多次提出过这样的观点。Larry fink领导的资产管理公司去年年底建议大幅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并补充称,即便面临可以理解的阻力,中国企业的资产的风险/回报也太大了,这不容忽视。

此外,在北京时间4月30日的2022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芒格在回答投资者“怎么看待中国机会”时表示在中国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公司。“我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更低的价格进入更好的公司。其他人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