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地产青铜时代:地产松绑,力度够不够?

2022-05-07 18:10

目前中国地产所处状态,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

地产销售因为疫情扰动居民收入,而变得复杂。房企融资因受监管约束,而变得复杂。土地供给因集中供地制度和抗疫消耗地方财力,而变得复杂。更为重要的是,“房住不炒”大框架下,地产政策调控的尺度和方向也日趋复杂。

正当市场怀疑“房住不炒”基调下能否等来地产政策松绑,开年以来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我们理解因城施策地产宽松,背后的逻辑非常朴素,抗疫加重地方财政压力,土地财政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另一方面,地产行业持续下探,销售、融资、拿地和投资,地产各环节无一好转。如何评估本轮地产政策放松,当前因城施策地产松绑力度是否足够?本文重点梳理本轮地产政策松绑,并对后续政策演绎做出展望。

本轮地产宽松方式如何?因城施策为主。

本轮地产政策宽松体现在三个层面,房地产销售、房企融资和房企拿地。

本轮地产宽松伴随两个鲜明特征:

第一,地产销售放松力度明显大于房企融资和房企拿地。

第二,低能级城市放松力度明显大于一线高能级城市。几乎所有政策放开均发生在二三四线低能级城市,一线高能级城市反而相对矜持。

地产销售层面,低能级城市不同程度放松限售、限购、限贷,甚至出台不常见的购房补贴。房企拿地方面,不少二线城市针对房企拿地,普遍降低保证金比例,取消或降低竞配建要求,增加土地供给。针对房企融资,不少城市灵活放松预售资金监管,鼓励并购贷推进。

本轮地产宽松效果如何?效果非常有限。

纵观以往地产周期表现,政策松绑不久之后便会见到地产企稳。本轮地产松绑及行业表现非同寻常。

一边是因城施策的地产宽松陆续面世,看似热闹非凡;然而另一边是地产销售、拿地和房企投融资持续下行,迟迟不见企稳。

先看地产销售,所有能级城市地产销售并未改善,楼市冷清局面尚未扭转。再看房企拿地,年初房企拿地有微量效果,但相较正常的拿地状况,相去甚远。最后看房企融资,民营房企融资依然承压。

本轮地产宽松力度如何?力度明显不足。

对比金融危机(2008年开启宽松)和高库存时期(2014年开启宽松),本轮地产下行更深,节奏更快,然而当前地产放松力度远不及过往。

本轮地产宽松更多采用因城施策,需求刺激政策都落在传统框架之内。要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时期,当时地产宽松魄力极大,直接将全国购房首付比降至20%。2014年高库存时期,当时产宽松启用了史所未见的棚改货币化。

抗疫接近三年,中国居民收入受到压制,地产的潜在需求深受影响,考虑到这一点,当前地产需求刺激力度应该强于以往。不论是纵向对比历史经验,还是对标当前地产行业所面临的下行压力,我们发现当前地产松绑力度相对有限。

本轮地产问题成因更为复杂,因城施策地产放松,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问题。若要避免地产硬着陆,未来仍需看到更大力度和更大范围的地产政策放松。地产销售放松力度需要进一步夯实,不仅如此,房企融资和房企拿地政策也需要不同程度调松。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经济趋势超预期,稳地产政策不及预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