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2-01-01 11:00
近年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后第一天股票价格迅速飙升的新闻比比皆是,也显示出国际投资界对“中国概念股”的追捧和对中国市场的普遍看好。
在中国经济最近20年“超英赶美”的过程中,“中国概念”也从最初的噱头转变为投资者所重视的价值投资。如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后的估值都大大超过首次公开招募股时的估值。目前美国股市中最大的中国公司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时,公司估值为217.67亿美元,最高时一度超过8600亿美元,是原来的40倍。
中概股在美国的“存在感”在过去15年急速膨胀。2005年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仅36家,总市值2600亿美元左右,仅占美股总市值的1%。到去年末,已有超过600家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市值6万亿美元左右,占比逼近9%。
今年一批中资企业携疫后复苏的亮眼数据,以及美股的喜人涨势,扎堆赴美。Dealogic公司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赴美IPO件数为36件,已超过去年全年,为史上最高。
中概变‘“中丐”
2021年,风云突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今年2月达到历史高点20893.02之后一路向下,截止12月16日,该指数收盘在8670.6,跌幅高达58.5%!阿里巴巴-SW下跌48.33%,滴滴下跌54.71%,拼多多公司 下跌67.87%,中概股腰斩者不计其数,跌幅超九成者也大有人在。任谁也没想到,欣欣向荣的中概股在极短时间内就从市场追捧的香饽饽,变成了人人喊打中丐股,一时间血流成河,投资者损失惨重。
互联网概念股困境反转的时刻到了吗?
1、互联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消费端在政策激励下或将修复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围绕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商务部从四个方面提出15条政策举措,包括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缓解国际物流等外贸供应链压力、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
互联网概念股可能是发展跨境电商的中坚力量。从今年来看,字节跳动,京东,阿里巴巴,腾讯,都在向海外扩张。
字节跳动的独立电商平台 Fanno正式上线,而 TikTok Shopping则是以销售和广告为基础的电商平台,在英国市场开通了注册渠道。
阿里巴巴,拥有 Lazada、速卖通、国际三大电商“利器”,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时尚圈。据报道,阿里推出了一款叫做“allyLikes”的 APP,该 APP的目标用户是那些热衷于买衣服的女士。
阿里的死敌腾讯,也开始涉足国际市场,与阿里的电商、物流、支付等跨境业务相比,腾讯更像是一个“卖水人”。十一月,腾讯云正式推出跨境电商一体化服务,布局涵盖商品、建站、金融、物流、报关、退税、营销等11个方面,这也就意味着,一向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腾讯,要进军跨境电商了。
与此同时,京东这个本土的电商巨头,也打算进军国际市场。京东一向被称为中国亚马逊,巧合的是,他在跨境领域的布局同样和亚马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日知情人士爆料称京东正在收购亚马逊店铺,后期将会逐步上架自有品牌,也就是京造。
森马服饰,南极人,极米科技,深康佳A,小熊电器,这些知名A股上市公司品牌的“老大哥”,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这无疑有助于提振消费,吸引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2、互联网中概股业绩新动能还有哪些?
段永平在国内投资圈很著名,主要长期持股腾讯,拼多多,APPLE, 和贵州茅台,过往投资业绩优秀 ,他同时也是小霸王游戏机的创始人。他近期表示自己不会买千亿白马万科,他回复到:他现在更关注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大概不会买创维或者万科,我觉得他们的商业模式都不够好。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段永平这样说的:生意模式越好,投资的确定性越高或者叫风险越低。我们投资,投的就是确定性,一个有很高的确定性的企业,我们愿意投它。中国互联网公司有创新基因,按段永平讲的,好的企业文化能带来创新和进化力,重新启动增长。
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这些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的互联网公司龙头,正在成为“新基建”时代的支柱。在“技术+服务”的转变中,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都是这些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
2021年12月,权威信息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了年度产品报告。最终来自中国的阿里云在IaaS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个核心类目都拿了全球最高评分,虽然总分排名名列第三,但是四个分项冠军颇具含金量。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已经打破了了多年来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美国企业霸榜的格局,进入全球技术的第一方阵。
腾讯在去年的研发支出为389.72亿元,同比增长28.25%;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为68%,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在科技企业中位居前列。在人工智能方面腾讯专利申请超过5600件,授权超过1200件,AI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总量位于国内互联网公司第一。
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成的智能物流,正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经长江商报资本战略研究院统计,2017年-2020年,京东的研发支出分别为66.52亿元、121.44亿元、146.19亿元和161.49亿元,四年研发投入累计达到495.64亿元。目前,京东科技已经在这些技术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AI技术、传感器、算法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正在改变着现代农业的面貌。作为扎根“三农”的新电商,拼多多从产业助农向科技助农转型。作为中国最大的农副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农业机构合作,加大农业科研技术投入,同时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科技赋“农”,让农户在市场中有更多的议价权。
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政策驱动下正在往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自己的增长新动力,在好的企业文化带来的创新和进化力中,这些上市公司有望在未来重迎上升的趋势,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概念股由于发展还未明朗,近期的大涨作为投资者还应谨慎对待。
展望2022
2021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中概股将何去何从?
一、赴港上市
做投资一定要随时做好最坏的打算,并且要做好两手准备。
中信证券认为,海外监管趋严叠加港股市场上市规则及指数纳入的逐渐放开,将加速有资格在港上市的中概龙头回归港股市场。而对于不满足港股二次上市的企业来看,大概率在2025年前便将面临私有化退市的风险。
由于直接私有化退市所需回购公众股份消耗资金规模大,同时拆除红筹股权架构的合规成本较高、耗时较长、难度较大,不会成为主流选择。而在港二次上市只需要满足两个市场监管要求,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将成为主流。
实际上,很多先知先觉的中概股早早就已经谋划好了后路。
仅2021年,就有百度集团 (HK:9888)、哔哩哔哩公司 (NASDAQ:BILI)、携程集团 (HK:9961)、微博公司 (NASDAQ:WB)、理想汽车 (NASDAQ:LI)、小鹏汽车 (NYSE:XPEV)、汽车之家 (HK:2518)等明星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
目前就赴港上市的影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将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造成挤压。因为香港市场的流动性远远比不上美国。截至12月,中概股的总市值约为1万亿美元,还有31只香港市场大型蓝筹股的ADR在美股交易,包括腾讯控股 (HK:0700)、金融地产股以及港资公用事业股等,它们的回归将产生规模庞大的融资需求,形成较强的抽血效应,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将迎来较大的挑战。
港股在2021年本就已经熊冠全球,很难再经得起如此大的折腾。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资金将会回流香港,势必将强化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也有人认为最优质的中概股不怕动荡,因为不管留下还是走港股ADR都不影响其前景。
二、利空出尽,价值回归
在监管趋严、加大反垄断调查和政策措施不断加码等的影响下,中概股遭受巨大挫折。
上海证券认为,距离首提反垄断时间已近一年,基于政策出发点在于促使行业向好而非抹杀龙头,市场后期将逐步趋于理智,对监管政策的反应会逐渐钝化,预计四季度政策影响将边际减弱,互联网行业特别是港股互联网公司将走向触底企稳。参考美国互联网反垄断经验,措施对于互联网龙头的负作用往往是暂时性的,影响有限。在中国经济转型、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长期向好趋势不变、高景气依旧,伴随监管常态化,市场或将目光移回公司业绩,关注行业内的优质潜力派。
其实从上面的时间线索就可以看出,并不是中概股业绩不好,并不是他们没有发展潜力,而是整个宏观大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以,在这一轮泡沫的挤压之下,很多中概股的估值已经明显低于其自身应该有的价值。
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其股价已经创四年半新低且接近“破百”,如此“骨折”的优惠价格确实诱人。市盈率17倍,市净率2倍,总市值只有三千亿出头的互联网巨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此外,在今年整个中概股覆巢之下其实也保存了很多完卵。比如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在今年的表现非常抢眼,小鹏汽车今年仅下跌了1.31%,而理想汽车更是逆势上涨4.02%,股价并未受太多中概股暴跌的影响。
比如瑞幸咖啡,在 2020年6月29日退到粉单市场之后,开票价为0.98美元,之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呈现震荡走高的姿态,其中2021年的开盘价为8.58美元,最高价为17.79美元,截止12月16日收盘价为10.07美元,今年迄今涨的幅高达17.36%。
瑞幸咖啡选择赔钱和解、改变烧钱打法、优化成本控制、聚焦主业生态,一系列动作之后逐步摆脱了财务造假的枷锁。
再比如京东,今年虽然下跌了17.32%,但是从8月到11月还是一直处于反弹模式,
由此可见,中概股仍不乏向好的力量。事实上,投资者对其余中概股的信心也并未完全丧失,特别是在市盈率、市净率等核心指标大幅回落之后,中概股的安全边际愈发明显。
事实上,全球资本早已经入场抄底。巴菲特的搭档芒格、高瓴资本、桥水基金增持了阿里巴巴,资本巨鳄索罗斯、段永平增持了拼多多,高毅资产、景林资产增持了BOSS直聘 (NASDAQ:BZ)、贝壳 (NYSE:BEKE)等。
抄底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易方达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 (QDII-ETF) (SS:513050)基金为例,2021年以来每个月都获得净申购,呈现越跌越买的姿态,截至12月,净申购份额合计高达209.98亿份。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中美重归于好。那么中概股将一扫2021年的阴霾,并在2022年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