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黑石停止收购SOHO中国,潘石屹他“套现”失败,黑石为何中途跑路

2021-12-01 15:42

哈喽大家好,小娱又来啦!

各位观众老爷有没有被“黑石终止收购SOHO,潘石屹夫妇套现失败”的新闻刷了屏。

突然冒出这么一条消息,想必除了浸淫股市多年的大佬,对这两家公司有所了解,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SOHO中国起码还有人知道,它是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而对这黑石集团则知者甚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黑石集团跟SOHO中国之间那点事,以及这黑石公司究竟是哪个山头的霸王葱。

咱先说,这潘石屹为啥猴急的要把SOHO中国打包卖给黑石集团?

这肯定不是潘石屹没病拔罐子――没事找事。

要知道,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房地产行业那可是一个实打实的聚宝盆,1995年潘石屹从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了家,另立门户。

1997年潘石屹独具慧眼,预见中小企业必然会迅速崛起,而这背后是兼具居家办公双重功能的“混合空间”愈发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他首次推出了“小型办公,居家办公”的领先理念。

1999年之后不仅打造了销售额高达40亿的“SOHO现代城”项目,还成功开发了北京长城脚下公社、海南博鳌蓝色海岸等项目。

发展至2003年,SOHO中国转型,全面进攻以写字楼、商铺为主要物业项目的商业地产领域。

转型之后的SOHO中国那真是吃着蜜糖登楼梯,步步高升,步步甜,2004年,先是收购了华远尚都国际中心的二、三期楼盘,后又通过招拍挂的方式拿下北京CBD首块公开交易的土地,造就了今天的“朝外SOHO”。

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9亿美元,首次公开募资做到了亚洲商业地产企业圈的NO・1,收购的项目更是多到不知凡几。

就是这么一个牛逼哄哄的商业地产大佬,怎么就从主动狩猎的狼,变成了乖乖待宰的羔羊?说一千道一万,就仨字儿,挣不着钱,额,这是几个字?

哎呀!别在意这些细节,接着说,各位可能要迷糊了,好家伙,你前面,又是几个亿的销售额,又是吞并同行业项目,说的那老红火,这咋就不挣钱了?

哎,小娱今天可没忘记带脑袋瓜子,就是没钱赚。市场行情那是瞬息万变,没有能闷头走到底儿的道儿。

从2013年开始,SOHO中国就已经走了下坡路,净利润那真是退着吃甘蔗一节不如一节,2020年利润水平对比上一年直接来了个拦腰斩,到了2021年,SOHO中国的市值缩水到十年前的三分之一。

之所以会都落魄到这步田地,还是因为企业战略的改变带来了新困境。

中国房地产向来是以规模论天下,可这SOHO偏偏要逆风航船,不去土拍市场举小牌,倒是在打包卖资产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那SOHO这只企图逆风飞行的猪,是直接吧嗒掉地上,摔了个半死不活。

终结散售模式,转向自持运营,这一条路在中国不好走,别看在美国,凭借出租办公楼也能混的风生水起,那是因为人家有高达4%~6%的租金回报率。

而在中国,想当个混吃混喝的包租婆都不容易,为啥?

没人租房子呀,据仲量联行数据显示,SOHO北京项目楼房的空置率远远要高于北京甲级写字楼整体空置率的平均水平。

没人租就意味着市场供大于求,租金回报率注定偏低,没办法只能先用低房租吸引顾客,日后再涨价。

就算是租出去了,中小型企业的承租人抵御周期性风险的能力也非常弱,靠零散收租的方式注定会使得其商户运营环境难成体系。

哎,这下子,你知道为啥房东动不动就涨你房租了吧,人和人之间还能不能有点信任了,呜呜,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开个玩笑哈,话说到这里,潘石屹着急脱手这块烫手的山芋就不难理解,不盘算着跑路,才是脑袋有坑。

这弄清了潘石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这黑石集团为什么心甘情愿当这个接盘侠呢?

商人重利,无外乎是为了以廉价资本抄底中国资产,进入亚洲市场。

早在2020年3月份就传出黑石集团欲以每股6港元的报价,收购SOHO中国,并且有意让SOHO中国直接私有化退市,但未谈拢的消息。

直到今年6月1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宣称美国黑石集团已经向SOHO中国发出了全面收购要约。

如果交易能够顺利完成,SOHO中国现有控股股东将只保留9%的股权,黑石公司将实现对SOHO中国的绝对控股,而SOHO中国也能够继续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时候,SOHO中国的股价也是趋势向好,绿灯不亮红灯亮,股民血压药用不上呀!

眼看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一哆嗦,事儿就成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直接插了手,鸡飞了,蛋打了,潘石屹的白日梦彻底梦醒了。

8月3日,我国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对要约方提交的申报正式立案审查,黑石集团本来就是为了捡漏舔包,如今倒是没抓着狐狸平白惹了一身骚。

这里有趣的是,即使审查周期最长可以达到180天,申报之后,绝大多数收购案经审查后基本会得到批准,毕竟反垄断法实施的13年间,经营者计划申报后附加限制条件总共近50例,终止并购的那是少之又少。

那黑石集团为何直接放弃收购要约,就是一件很值得人深思的事情了!

至于因为收购计划告吹,导致SOHO中国股价暴跌,被套牢的一众股民,那可是实惨,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呐,也不知道速效救心丸最近的销量是不是呈现直线式上涨,只能隔着屏幕安慰一下股友:别太伤心

唠完了收购案那点辛酸事,咱们聊聊黑石公司到底是何方圣神。

华尔街和硅谷是美国两大风水宝地,但与硅谷创新为王的理念不同,华尔街的规矩是谁有资本,谁有钱,谁就是大爷,40万美元对普通人来说,那是一笔天价财富。

但在华尔街这个金窝里,放在现在连个坑位都不买起,而黑石的创始人硬是凭借这区区四十万美金发展到几千亿的资产规模,手腕有多硬不用多说,这个数字就是最好的诠释。

皮特・彼得森和苏世民(又名史蒂芬・施瓦茨曼)于1985年建立黑石集团,在此之前这二人任职于当时华尔街著名金融机构雷曼兄弟公司,皮特・彼得森当时是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是苏世民的顶头上司。

这二人之所以会辞职,也是因为雷曼兄弟爆发了窝里斗,皮特・彼得森可能是觉得糟心,没前途不说,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计,苏世民一看自己的上司好友要撤,自己可不得跟上。

于是这哥俩好的兄弟,直接各自带着20万元的积蓄裸辞,说到底还是艺高人胆大,这俩人不仅辞了职,还一拍即合开始联手创业。

“黑石”一词就取自于以双方姓氏中,分别嵌着德文中的“黑色”以及希腊语中“石头”的含义。

两个合伙人,两个助理,黑石集团就这样略显潦草地开张了。

其实黑石的成立也不是皮特・彼得森和苏世民一拍脑门的产物,更多是受到了当时接连不断的企业并购力量推动。

华尔街上,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收购狂潮那是一浪高过一浪,赚得盆满钵盈的不在少数。

机会就摆在眼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如何不心动。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群英荟萃的华尔街,谁会把钱投给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角色。

开了几个月的黑石公司,第一单还是皮特・彼得森刷脸得来的,早些年彼得和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私交甚笃。

通过他,黑石公司抢下了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拿下了价值20亿美元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惜就是在这唯一的一单生意中,黑石也就是个跑龙套的中间商,挣不了多少辛苦费。

为了一改被动的处境,皮特・彼得森和苏世民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资金。

转型的灵感来源于华尔街当时新崛起的一家私募资金KKR,KKR在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战绩,让苏世民意识到,搞私募资金是能赚大钱的生意。

不过那个时候,私募资金可不如现在,被众人极力追捧。

如今甚至被不少不法分子玩坏了,成了其非法融资进行诈骗的遮羞布。

当时的私募资金在众多CEO以及董事会眼中,就是下九流才会玩的旁门左道,想要打开局面近乎于痴心妄想。

此时的黑石无异于落入了两难境地,前面高墙,后面深渊。

要么彻底不要脸了硬着头皮上,或者坐等成为资本“绞肉机”下的牺牲品,很显然皮特・彼得森和苏世民选择了前者。

本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这二位开启了吃闭门羹常态,被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是什么滋味,我贫瘠的大脑完全无法想象,在我过去的二十几年里,18岁表白被拒的心酸,如今尚且不能释怀。

果然我与大佬之间的距离,不只有智商的鸿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的心理素质强度,以及不可衡量的脸皮厚度,别误会,这里的厚脸皮可是个实打实的褒义词。

苍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黑石迎来了自己第一笔融资,美国保险以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向黑石投下了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黑石走出了融资困境,真正站在了私募资金这个庞大的舞台之上。

投资就是一场豪赌,投资人的眼光多狠辣,保德信“下注”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上了棋牌桌,黑石的第一支资金就吸引了32个投资者,其中就包括大都会人寿、日兴证券等一众行业鳌头。

黑石这个潜力股,只要给它一个台阶,它就能走出通天大道。从此之后的黑石那是一路高歌猛进,由华尔街无人知晓的小喽��华丽转变成了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金融王国。

苏世民再也不用为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焦头烂额,满世界飞,如今投资者会走进黑石的办公室,对苏世民说,我想给你两亿美元,说不定苏世民还会嫌少。

混的风生水起的黑石集团,在并购方面更是野心不小,10亿美元以下的并购案都不值得黑石集团抬起眼皮子扫一下,用彼得森话来说,一两亿的并购单子,黑石都没脸拿回去给合伙人看。

抄底收购,高价推出,获取暴利,在这方面黑石集团绝对是专业里面的扛把子,2004年黑石在化学行业陷入低迷之时,在德国收购了Celanese,这边资产刚刚入了库,那边就给它送到美国上了市。

黑石集团正是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之际,传统行业势必会顺风起航,东边不亮西边亮,新经济、传统经济,风水轮流转,总有一个有钱可赚。

果然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不仅拿到了3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还拿捏了不少股份。

2006年黑石集团先是以72亿美元并购了Trizec资产公司,紧接着又以56亿美元拿下了CarrAmerica地产公司,截止到这个时候黑石手中的商业地产已经接近5000万平方英尺,这也代表着黑石集团正式吹响了进军房地产投资的号角。

2007年黑石公司完成了当时“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这位财大气粗的主儿,直接以每股55.5美元的价格,390亿美元的总价,全额现金收购了商业地产巨头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全美一些知名地产项目的的“业主”。

我滴亲娘啊,全额、现金,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现金流。

发展到2019年,旗舰并购基金黑石资本伙伴第八期,募资数额直接破了记录,260亿美元的募资额,听着都让人垂涎!

到了今天,黑石的主要业务涵盖了房地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信贷四大方面,另类投资领域就是正刮得猛烈的风口,而黑石已经不简单是只飞起来的猪了,它是“猪中标杆”,飞得又快又高!

要说这黑石集团的崛起,比玄学还玄学,那都不是被幸运之神眷顾,好家伙,我都怀疑,他们是亲戚,为啥这么说?

别着急,听我慢慢聊!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日,全球股市在纽约道指公司工业平均指数带头暴跌下,呈现断崖式下泄,除了瑞・达利欧提前布局空头,桥水封神之外。

黑石集团也是这次股票灾难的幸运儿,就在黑色星期一之前的周四,黑石集团刚刚完成第一期高达8.1亿美元的黑石旗舰并购基金募集,就差一个周末,真到周一,别说钱了,可能投资人大裤衩子都没剩几条。

有人要说了,不过是侥幸,嘿,别急,事儿还没完呢。

2007年它又来了个梅开二度,6月份的时候,黑石刚以每股价格31美元,发行了1.3亿股,公开募资超过40亿美元。

8月份次贷危机就开始起了苗头,2008年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之后,大家破产的破产,躲债的躲债,而这位大爷借着各国央行释放大量流动性的东风,直接起飞了!

黑石在核心的并购、地产业务上,大量使用资金杠杆,并利用危机形成的资产折价,把自己变成了这场历史性救市的直接收益者。

此时公屏上应该有666!

2020年,黑天鹅盘旋于华尔街上空,油价暴跌,股票4次熔断,可苏世民却对此保持着极为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疫情虽然造成的市场混乱以及人类恐慌,但对于购买资产和发放信贷而言,却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黑石在危机中能够保持收益高速增长的逻辑,大概就是趁乱收购低价且优质的资产,俗称捡漏。

果然天才资本家的脑回路不是我这种普通的碳基生物能Get到的,但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完了,我可能中了一种叫苏世民的毒!

总而言之,一家的公司的存亡,关键的一点在于战略发展方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SOHO的失败,黑石的成功,两厢对比之下,明显对的发展方向才是财富密码。

如今黑石集团终止对SOHO中国的收购,对潘石屹那是晴天霹雳,但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未必是件坏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