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美国基建法案落地 对经济提振作用有待观察

2021-11-19 01:18

  原标题:美国基建法案落地 对经济提振作用有待观察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国会日前最终投票通过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跨党派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这是自今年3月美国国会批准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后,拜登政府取得的第二项重大经济立法成就。然而,基建法案投资规模与最初提议相比大幅缩水,且主要聚焦传统基建项目,未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基建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对经济提振作用仍有待观察。

  近年来,美国基础设施老旧失修、结构与分布失衡、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面临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早已是美国社会共识。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估算,到2025年之前,美国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超过2万亿美元。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基础设施也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

  出任总统后,拜登将更新升级全美基础设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抓手,提出总额约2.2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并命名为“美国就业计划”。

  但共和党反对拜登提出的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倡议,最终白宫和两党议员就传统基建项目达成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投资框架。除开联邦政府预算每年拨付的基建项目资金,基建法案未来5年提供的实际新增支出只有5500亿美元。

  基建法案提出,通过挪用未使用的疫情救济资金、强化加密货币投资收益报税制度等方式筹集资金,避免扩大财政赤字。但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基建法案仍将在未来10年内推高联邦预算赤字约2560亿美元。

  从长期来看,加大基建投资有助于提高美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竞争力,改善美国民众生活质量;但基建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具体落实还有赖于州和地方政府。

  穆迪分析公司预计,基建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到2023年才更为明显。但考虑到基建法案会推高美国政府债务以及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预算模型显示,基建法案对长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接近为零。

  有专家认为,基建法案是改善美国基础设施现状的新起点,但不足以使美国基础设施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高攀)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