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11-17 00:00
近期《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导致市场对公司网上问诊业务的政策风险担忧加剧,股价也因此回落。站在目前时点,我们建议投资者不应过于悲观。业务层面,公司由此前的战略1.0 阶段(以建设互联网医疗模式、场景和流量为主要目标)升级至战略2.0阶段(聚焦深化医疗健康服务,重视用户体验质量),短期业务转型升级虽压制收入增速并带来费用投入增加,但有望对目前行业中C 端用户费意愿低、医疗服务多样性不足的痛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打开业务后续增长空间。维持买入评级,调整目标价至40.7 港元。
战略升级打开后续增长空间,但短期阵痛难以避免。公司目前正逐步推进战略2.0 落地。此前,战略1.0 阶段更像典型的互联网企业,通过线上拉新,服务以线上为主,目标为养成用户线上问诊习惯。但随着业务推进,医疗服务无法脱离线下的特性愈发显现,线上轻问诊会限制公司发展空间。战略2.0 在原来线上医院基础上横向(消费医疗、保险、健康等)和纵向(线上、线下)拓宽,后续将围绕家庭医生会员制进行。新战略执行至今,公司认为B 端渠道客户质量相对更优,后续将着力发展,未来整合线上线下,提供端到端的医疗服务。此外,公司于投资者开放日针对用户、能力和财务三个方面提出七个中期目标(预计3-5 年)。其中付费用户数拟从1H21 的1500+万增至5000-6000 万,单客价值(ARPU)拟由1H21 的200 元提升至400-600 元。未来三年将加大用户获取、服务和产品能力打造、建设医疗团队、技术等领域投入。短期阵痛难以避免,长期来看有望打开增长空间。
AI 提高导诊效率符合降低就医成本大原则,我们认为近期股价跌幅已较大程度反应了公司面对的政策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后续政策变动,站在当前时点不应过于悲观。国家卫健委于今年10 月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AI 不得替代医师接诊。目前网上问诊平台多以AI 进行导诊,患者端主要作用在于将患者导向合适的科室和医生,医生端主要作用在辅助医生诊断,并非由AI 进行诊断病症及开具药物,是否属于限制范围仍无明确共识,我们认为AI 应用于导诊可提升患者就诊效率,符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的大原则,未来一刀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且我们认为近期的跌幅已较大程度地反应了政策风险,我们建议投资者不必过于悲观。
维持买入评级,调整目标价至40.7 港元。我们调整了公司的2021-23E 财务预测,并采用基于市销率(PS)的分部加总法(SOTP)对平安健康进行估值,以反映四个业务板块不同的估值倍数,分别给予在线医疗服务、消费医疗、在线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6.5x、6.0x、2.0x、3.0x 2022E 的PS(详见估值部分),目标价40.7 港元。
投资风险:政策变动;医疗服务增长不及预期;战略升级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