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钱锺书探荔枝

2021-11-11 02:30

原标题:钱锺书探荔枝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杨建民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曾引了魏文帝曹丕给群臣诏书里的一节:“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今以荔枝赐将吏,则知其味薄矣。”从“南方”二字,可知曹丕此时在北方。他赐给将吏荔枝,提示尝一下便知道“味薄”,当然比不上西国的葡萄。唐代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记某人说:“蒲桃类软枣。”庾信说:“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葡萄有古名、异名写法不一,此处照录;庾信,南北朝时文学家)庾信显然认为荔枝与葡萄相当。宋朝严有翼看法突出:“荔枝之味,果中之至珍,盖有不可名言者。”严是福建人,应该能吃到新鲜荔枝,所以推崇极高。

其他朝代,也有人对荔枝味道有说辞。东汉文学家王逸,在一篇《荔枝赋》中称:“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显然也与严有翼同一看法。唐代诗人张九龄,在《荔枝赋·序》中也称誉其为:“百果之中,无一可比。”果中第一。他还举例:“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惟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嘉叹,以为甘美之极也。”他给人说荔枝之味佳,没人信,而这位刘姓下属,曾迁徙多地,经过“南海”一带,亲自尝到,所以谈到荔枝,反复“嘉叹”,认为“甘美之极”。

引述之后,钱锺书开始探讨为何大家看法不一:“魏文不屑耳食王逸之言,亲尝此果而鄙薄之,岂口之于味,初无同嗜耶?”魏文帝并非轻信他人(王逸)说法,而是亲自品尝之后,才得出荔枝“味薄”结论。这与他人不同的判断,是人的口味确实不同吗?“抑南北遥阻,又无红尘一骑之飞递,所‘噞’者早已一日变香,二日变色,三日变味也?”钱锺书考虑到另一层,当时南北两地路途遥远,又没有后来专为杨贵妃独享的“一骑之飞递”,那么,当时曹丕给群臣“噞”的荔枝,早已不是新鲜味道,而是“失香”“变色”“变味”的东西了。这一考虑依然符合今天北方人吃南方水果的味道判断。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