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信建投:金融周期、经济增长与资产价格

2021-10-29 16:56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建投宏观固收黄文涛,作者:黄文涛、王泽选

摘要

货币信用周期划分。货币周期指银行间市场资金情况的周期性变化,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紧密相关,根据货币政策操作拐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可以对货币周期进行划分。信用周期指实体经济流动性的周期性变化。根据调整后的社融同比增速,同时参考M2同比增速,对信用周期进行划分。根据货币和信用宽紧的不同组合,将2008年9月至2020年11月划分为19个货币信用周期,其中“紧货币+紧信用”总时长和平均时长居于第一,分别达到48个月和12个月

金融周期与经济增长。由于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存在一定时滞,货币周期领先于信用周期,大致形成“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的轮动,但也出现了几次例外,信用周期先行转向,主要是基本面和监管因素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时,如2010年8-12月,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企业信贷需求旺盛,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相对不足,导致“紧货币+紧信用”转为“紧货币+宽信用”。2014年7月和2019年7月,均出现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与监管政策趋严叠加的情形,导致“宽货币+宽信用”转为“宽货币+紧信用”。

金融周期与资产价格。债市方面:债市表现对货币宽紧更为敏感,信用及基本面因素阶段性占据主导。“宽货币+紧信用”时期,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实体经济尚待复苏,信用资产供应不足,国债利率中枢下行。“宽货币+宽信用”时期,货币政策延续宽松,信用开始初步扩张,但经济仍未回升,国债利率总体维持下行趋势,而在宽信用后期,随经济基本面回暖,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紧货币+宽信用”时期,货币政策收紧,信用持续扩张,经济开始或预期开始步入景气区间,利率普遍上行。“紧货币+紧信用”时期,债券收益率走势不确定性较强。股市和房地产方面,对信用宽紧更为敏感,宽松的信用环境往往有利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金融周期、经济增长、资产价格展望。自2020年11月以来,我国金融周期进入“宽货币+紧信用”阶段。2021年8月底以来,信用政策有转向边际宽松迹象,我们预计紧信用周期基本结束,宽信用周期将重新开启,四季度社融增速开始逐步回升。经济同比增速在四季度触底,进入2022年将逐步回暖。宽信用初期利率中枢仍有回落基础,随宽信用逐步向经济基本面传导后,收益率可能回升。宽信用时期股市更易上行。房市景气度普遍提升,但需关注其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风险提示:疫情反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

正文 


一、金融周期的划分


(一)货币周期划分

货币周期定义及划分方法。货币周期指银行间市场资金松紧情况的周期性变化,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紧密相关。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松紧情况可以从量和价两个方面定量地反映:量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其受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占款、政府存款、现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影响;价主要是DR007和R007。这些指标当中,超储率每季度公布一次,数据频率较低,银行间市场利率虽为实时数据,但其短期波动剧烈会扰乱对拐点的判断。因此对货币周期的判断,除了观察量、价变化,还要结合央行货币政策的关键转向操作。

货币周期划分结果。根据以上方法划分,得出自2008年9月至2020年11月,我国共经历4个宽货币周期和4个紧货币周期,宽货币周期共计72个月,平均持续18个月,最短8个月,最长28个月;紧货币周期共计75个月,平均持续19个月,最短6个月,最长28个月。2008年以来,宽货币周期表现出延长的趋势,紧货币周期趋向于缩短。

(二)信用周期划分

信用周期定义及划分方法。信用周期指实体经济流动性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受到货币政策、实体需求、其他行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第一,信用周期直接由货币周期传导而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资金面宽松提升银行体系贷款上限,融资成本降低,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第二,信用派生也受到实体融资需求的影响。经济基本面回暖往往导致融资需求上升,其中,城投、房地产、制造业是主要的融资主体。第三,信用周期还受到各类产业政策及监管政策的影响,如规范城投融资、治理影子银行、非标业务监管、房地产金融审慎政策。社融同比增速是划分信用宽紧周期的较好指标。对于实体经济流动性,同样可以从量和价两个方面展开衡量。量的方面,一般使用M2同比和社融同比;价的方面,一般使用各类贷款利率衡量实体融资成本。

信用周期划分结果。根据社融同比增速,同时以M2同比增速作为参考,得出自2008年9月至2020年11月,我国共经历7个宽信用周期和7个紧信用周期,宽信用周期共计57个月,平均持续8.1个月,最短3个月,最长12个月;紧信用周期共计90个月,平均持续12.9个月,最短3个月,最长32个月。紧信用周期持续时间更长。

(三)货币信用周期

货币宽紧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导向,信用宽紧则反映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现实中两者常出现错位组合,并形成“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四个不同阶段。

将上述货币周期和信用周期进行组合,可以将2008年9月至2020年11月划分为19个货币+信用周期。在四个货币+信用组合当中,“紧货币+紧信用”总时长和平均时长居于第一,分别达到48个月和12个月,“宽货币+紧信用”出现次数最多,达到6次,“紧货币+宽信用”和“宽货币+宽信用”相对较为短暂


二、金融周期与经济增长


(一)货币周期领先于信用周期

理论上,货币周期对信用周期存在领先关系,并在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周期内按照“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的顺序轮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存在一定时滞,导致信用转向往往延后于货币转向。

现实中,货币周期对信用周期的领先关系基本成立,并总体按照上述顺序进行轮动,但也出现了几次例外,信用周期先行转向,主要是基本面和监管因素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时,如2010年8-12月,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企业信贷需求旺盛,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相对不足,导致“紧货币+紧信用”转为“紧货币+宽信用”。2014年7月和2019年7月,均出现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与监管政策趋严叠加的情形,导致“宽货币+宽信用”转为“宽货币+紧信用”。

(二)信用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

信用周期对经济周期应存在一定领先关系。从我国2008年以来的四轮信用周期看。第1、2和4轮信用周期稳定领先经济周期约1个季度,经济增速在进入宽信用1个季度左右企稳回升,进入紧信用1个季度左右开始回落。但第3轮宽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传导不强,“金融热、经济冷”现象出现,主要是经过前几轮政策刺激后,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效益不佳,政府亦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因此新一轮信用宽松开始脱实向虚,主要流入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且居民是这一轮加杠杆的主力,企业加杠杆有限,因此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而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也没有明显起色


三、金融周期与资产价格


(一)金融周期与债市

“宽货币+紧信用”时期,利率常出现下行。这一时期,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实体经济尚待复苏,信用资产供应不足,国债利率中枢下行。

“宽货币+宽信用”时期,利率中枢先走低,部分周期中后期有所反弹。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延续宽松,银行间流动性保持充裕,信用开始初步扩张,但经济仍未回升,债券收益率总体维持下行趋势。而在宽信用后期,随经济基本面回暖,收益率开始反弹。

“紧货币+宽信用”时期,债券收益率出现上行。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收紧,资金面紧张,信用持续扩张,经济开始或预期开始步入景气区间,利率普遍上行。

“紧货币+紧信用”时期,债券收益率走势不确定性较强。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利于债券收益率上行,但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债券收益率常随基本面恶化出现下行。历史上的四轮周期当中,后两轮周期基本面相对平稳,债券收益率随货币政策收紧持续上行,前两轮周期基本面下行趋势明显,带动债券收益率分别走出下行和震荡格局。

综上,在“宽货币+紧信用”和“紧货币+宽信用”时期,基本面、政策面因素对债券收益率推动方向一致,债市整体走势相对确定。“双宽”和“双紧”时期,债市走势则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力更加频繁

(二)金融周期与股市

以沪深300指数衡量股市整体表现,可以得出股市行情在金融周期不同阶段具有一定规律。

“宽货币+紧信用”时期,股市以下行或震荡居多。这一时期经济往往处于衰退阶段,基本面较差,企业盈利增速下行,虽然货币市场流动性已转向宽松,但信用仍在被动收缩,股市多表现为下行或震荡。在六轮“宽货币+紧信用”周期当中,2008年、2011-2012年和2018年的三轮周期经济均出现明显衰退,股市出现下跌,另有两轮周期基本面相对平稳,股市呈现震荡格局。较为特殊的是2014-2015年的一轮周期,国家为应对经济“硬着陆”出台一揽子宽松政策,全面深化改革提振投资者信心,叠加融资融券业务带动大量杠杆资金流入市场,股市出现“改革牛”、“杠杆牛”行情

“宽货币+宽信用”时期,股市更易上涨。这一时期随着信用扩张,经济基本面出现复苏势头,利于企业盈利回升和市场信心提振,同时流动性充裕利于提升估值,股市往往会出现上涨。在2008-2009年“四万亿”带动的刺激周期与2019年上半年的宽信用周期当中,股市涨幅显著。2020年3-5月,新冠疫情爆发后“宽货币+宽信用”迅速开启,股市在初期经历下跌后企稳反弹,形成V型走势。较为特殊的是2015年6月-2016年4月的一轮周期,股市“改革牛”、“杠杆牛”泡沫破裂,股市急速下跌。

“紧货币+宽信用”时期,股市上涨或震荡。这一时期经济景气度相对较高,为股市上涨提供基本面支撑,但同时货币政策转向导致利率上升,对估值存在不利影响。历史上的四轮“紧货币+宽信用”周期当中,有两轮上涨,两轮震荡。

“紧货币+紧信用”时期,股市以下跌居多。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监管政策频繁出台,带动信用收缩,市场以利空信息居多,股市倾向于下跌。从历史上的四轮周期来看,有三轮周期股市明显下跌,唯一出现上涨的周期是2016年8月-2018年3月,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集中度提升,以龙头股为主的沪深300指数受益。

总的来看,金融周期与股市行情的联系弱于债市,与债市相比,股市更多地受到相关政策、预期、市场情绪等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相对而言,股市与信用周期相关性更强,原因在于,单独的流动性冲击无法对股市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股市行情的出现往往需要以基本面或对基本面的预期为基础,而信用宽紧对经济基本面走势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三)金融周期与房地产

房地产周期与信用周期紧密相关。在城镇化进程当中,房地产是核心的大宗需求之一,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地产成为信用扩张的主要载体,行业景气度提升,直接表现为销售面积增加和房价上涨。随着房价上涨,房地产作为信贷抵押品的价值上升,反过来提升信贷需求和银行贷款意愿,房地产和信用周期相互加强,呈现顺周期性特征。实际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与住宅价格指数均与信用周期高度相关,前者大体保持同步,后者略滞后于信用周期。


四、金融周期、经济增长、资产价格展望


(一)金融周期向“宽货币+宽信用”过渡

信用政策有转向边际宽松迹象8月23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8月26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政策合力,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9月1日,国常会提出“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9月24日,央行在三季度例会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0月15日,央行在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提出“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0月22日,财政部在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表示,“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尽量在11月底前发行完毕,持续发挥专项债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信用政策边际调整下,紧信用周期基本结束宽信用周期将重新开启,我们预计四季度社融增速将逐步回升,预计至年末增速回升至10.6%

(二)经济同比增速四季度触底后回升

三季度对经济运行构成扰动的负面因素较多,一是变异毒株入境,二是极端气候干扰,三是能耗双控政策加码,四是房地产、地方政府领域的紧信用。

展望四季度和2022年,以上几个因素均有改善,极端气候干扰明显减少,信用政策和限产政策有边际调整,疫情虽有反弹但影响程度弱于8月变异毒株首次入境的情形。往年我国经济的波动来源主要是工业和投资,疫情以来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已转换为服务业和消费,我国服务业占生产结构的55%,消费占需求结构的55%,这两方面向好可以对经济构成重要支撑,预计四季度GDP复合增速好于三季度,达到5.3%,但因基数偏高,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仅4.1%,是今年及未来数年同比增速的经济底。如疫情形势再有超预期的恶化,则同比增速也低于4%。202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超过6%

(三)资产价格展望

宽信用初期利率仍有回落基础2008年后,我国共经历过四轮由“宽货币+紧信用”向“宽货币+宽信用”周期的过度,在“宽货币+紧信用”期间,利率总体走低,其后进入“宽货币+宽信用”周期当中后,货币政策延续宽松,银行间流动性保持充裕,信用开始初步扩张,但经济仍未回升,利率中枢仍走低,在宽信用逐步向经济基本面传导后,收益率开始回升

宽信用时期股市更易上行随着信用扩张,经济基本面出现复苏势头,利于企业盈利回升和市场信心提振,同时流动性充裕利于提升估值,股市往往会表现回暖。

宽信用时期房市景气度普遍提升,但需关注其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风险提示:疫情反弹超预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