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夜读 | 遇到市场大跌,该如何决策?

2021-10-04 23:56

很多读者都会问一类问题,某某某能不能抄底、某某某要不要卖、或者持有某某某被套了怎么办。

这类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使用的策略不同,那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样。举个例子,同样持有一只股票被套,李小葱是10%的仓位,王大蒜是90%的仓位,这时候做出的选择就可能不同。

核心在于,短期的市场是随机波动的,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去考虑这个标的下周、下个月能不能涨,那注定是无解的。应该考虑的是:

(1)它在中长期能否有赚钱的空间;

(2)在中长期持有的过程中,它能否满足我们对流动性和波动性风险控制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做具体买卖决策的时候,都不是单独来考虑这个标的怎么样,而是应该服从于整个投资体系,通盘去考虑标的特点、自己的策略、对流动性、波动性的要求,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投资体系想清楚了,买什么、卖什么的问题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建立投资体系听着有点复杂,其实不难,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一步步来做:

1. 分析自己的资金储备和收支平衡。

要先明确,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在未来多长的时间内是自由可用的,有没有刚性支出需求。

有的人收入很高,远大于日常开销,每月还能有结余,那已有的积蓄就属于没什么流动性需求的,是长期资金。有的人打算买车、买房、给子女出国,需要动用积蓄,这部分钱不能承受风险,就不属于长期资金。

只有长期资金,至少是3年内没有明确用途的钱,才可以用来买股票类的权益资产。如果中短期资金买了股票,万一到了要用钱的时候,股市正好跌到了低位,到时候就要被迫兑现亏损,这就是流动性风险。

对于中短期资金,更好的选择是去买债券基金、银行理财这些中低风险的产品,快到用款的时候了,还可以换到货币基金、存款这些风险更低的产品上。

小结:第一步很简单,就是看家里有多少钱是长期不用的,这部分才能用来买股票。

2. 评估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

想想自己最大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本金浮亏。这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相对来说,收入相对存量资产越多的人,能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可以做个思想试验,假设20%的钱没了,赚不回来了,自己也觉得能接受,而再赔多一些,比如25%就不甘心了,那就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定在20%。

如果投资经验丰富,那可以参考自己以前的经历,总资产跌了多少的时候自己觉得很焦虑,想清盘不玩了,那个亏损幅度就是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极限。

小结:第二步也简单,就是预想一下自己能接受亏多少。

3. 选择要投资的资产类别、确定仓位比例。

选择资产类别和仓位,要平衡考虑收益和风险。

先说收益,从全球的历史经验来看,长期收益最好的资产,就是股票和房子,都不用杠杆的话,它俩长期收益率差不多高,比债券、黄金、大宗商品、持有现金的收益都要好很多。

我读过一篇研究全球投资收益率的文献,里面有数据,是从1870年到2015年,在150年里,全球16个地区股票和房地产的真实收益情况。这16个地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真实收益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收益率,可以反映我们购买力的真实增涨。比如股票一年涨了10%,但是通货膨胀有3%,那真实收益就是7%。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多地区都经历过巨大的动荡。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很多地区曾经被完全占领,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经济上,30年代,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被称作“大萧条”,美国股市从高点下跌了近90%。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货膨胀冲击西方经济,再次把全球拖入衰退。

虽然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冲击,但股票和房地产都获得了长期的真实收益。都不考虑杠杆,在全部统计期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74%,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86%,两者非常接近。这个收益率,反映的就是超长期的投资收益,而且是穿越了兴衰周期、剔除了通货膨胀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我们改从1950年开始看,到2015年这65年里,这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8.25%,地产是7.43%。

把统计的时间起点放在1980年,统计时间长度35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10.79%,房地产是6.46%。

在近150年、65年、35年三个不同的时间长度中,投资16个地区房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稳定在7%左右,而投资股票的年化真实收益逐渐提高,近150年只有6.74%,近65年有8.25%,近35年有10.79%。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房子的收益基本稳定,股票似乎变得越来越赚钱了。或许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进入股票市场越来越容易,网上开个户买股票比买房子容易多了,买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使股票估值持续提高。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最重要的结论:股票和房地产,在各个时期和地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长期真实收益,它们能很成功的穿越周期、对抗通胀,而这个收益只需要超长期的持有就能赚到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操作。

但超长期持股不动,是个太理想化的投资方式,我们一般人做投资,不会一上来就奔着30多年去,能以10年为投资期限的人都不多,毕竟钱是要用的,大家对波动的容忍也都有各自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控制风险,需要在投资组合里加入风险更小的品种,比如债券。

需要买多少仓位的债券,需要从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两个角度同时考虑。

首先看流动性需求,所有1年以后、3年以内要用到的钱,都可以放在债券里来增值。1年以内要用的钱,可以买短债、理财、货币基金。

第二再看风险承受能力的需求,根据市场的估值高低来决定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我来说下确定比例的方法。

我们先想市场的价值底在哪。价值底,并不是说跌到哪个位置就不会跌了,而是跌到那个位置后,我们就认为价格已经非常非常便宜,水分都挤干了,物超所值,再跌也不卖,有信心一定能涨回去。

4. 确定股票、债券两部分的具体策略。

前三步怎么做,在方法上是比较通用的,第四步个性化的因素就变多了。选什么策略,得看自己能驾驭什么。

比如有人会问,买股票好还是买基金好,那要看你擅长什么。如果你就是特别擅长研究公司,看得准、拿得住,那就买股票好。如果你自己不擅长做投研,那就可以把投研这部分外包给基金公司,改买基金。

咱们买股票的时候,都知道要挑选有护城河、有竞争优势的,自己做投资是一样的,也要搞明白自己在投资领域的竞争优势、护城河在哪。投研是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像基金经理,他专职工作就是干这个的,背后还有一班子投研团队支持。个人投资者和他们相比,做不了实地调研、跟管理层没交流过、财报也没有那么多精力细致分析,单纯的拼时间也拼不过,人家8小时工作就是专门干这个的,那咱们自己凭什么就能挖掘出更好的公司呢?

投资这个领域,结果里有大量的随机性和滞后性,有时候我们一买完正好赚了大钱,就觉得自己特别牛,很多机构买完也可能被套,就觉得它们不行。但是长期去看,这些随机性就会互相抵消,现实的结果就是机构大都在赚钱,散户大都在亏钱,就是因为人家确实有竞争优势。对于业余投资者,大多没有太强的投研能力,我的建议还是主买基金类的产品好,除了外包了选股,它还能提供相当好的分散性。

通过上面这4步,一个简单的投资体系就搭建完成了。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步,评估自己的流动性,看有多少钱可以用来做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投资的钱才能投股权类的资产,其他的钱都要投到固定收益类资产里。

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能接受多大的亏损。

第三步,根据流动性的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计算出自己应该配置的股票、债券仓位。

第四步,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股票和债券策略。

这个体系的好处,在于它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因为用钱而需要提前卖出,也不会因为风险超过容忍而爆仓,这就保证了长期持有的基础。

咱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市场是能提供长期回报的,要获得这个回报,最简单也是最必要的办法,就是保证自己不败,能长期站在这个市场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这个体系建仓完了之后,那什么时候卖呢?

卖分两类,第一类叫减仓。需要减仓的情况有3种:

(1)生活中出现的没有提前准备的需要用钱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忽然出现意外状态,立刻马上需要支出,这个对应的,就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一步,判断流动性,这时是你的流动性出现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2)愿意承担的风险变小,比如你的工作出现一些变化,未来收入可能出现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你希望已有的资产不要波动太大,这个对应的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你自身的一些变化,你能接受亏损的金额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3)股市的估值相对债市过高,那也要调降股票的仓位,增加债券的仓位。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那就不应该主动减少股票仓位。如果变化是相反的,那相应的就需要加仓。

第二类卖叫调仓,是指股票的仓位不变,但是变更持股标的。需要调仓的有2种情况:

(1)出现性价比更好的标的.

(2)原本持有的标的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你买的公司踩大雷了,你买的基金经理离职了,都属于重大变化。

在我们这套体系里,是不会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决策买卖的,看好的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价格下跌,性价比只会越来越高,只要基本面没有变化,就不会卖出。

那万一看走眼了怎么办呢?

看走眼是正常的,机构也经常看走眼,解决方法就是提高组合的分散性,自己选股、选基的水平越不可靠,分散性就要越高。

之前咱们不是经常说散户持仓还是分散一些好么,就有小伙伴说巴菲特也不分散啊。你要是有巴菲特的水平,那也可以不分散,没有的话分散就是个更安全的选择,巴菲特对散户的建议,也是买充分分散的标普500指数。

按照这套投资体系,我们基本就能赚到市场自然增长的平均收益了。这一步做到之后,再来考虑怎么进一步提高收益、减小风险。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在市场里,赚平均收益很简单,但在平均收益之上,想每再提高一点,难度就指数级上升。

扬长避短才是增强收益的正道,非要去在投研选股上和机构拼,那就属于吃力不讨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