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9-30 11:23
最近工作太忙了,没太多时间看股票。之前看了看 $美团-W(03690)$ 的财报,断断续续写好好久也没写完。趁着十一假期前,终于写完了……
外卖美如画
首先来看外卖,可以说的是美如画。
1.收入/单量重拾增速且有加速态势。过去两年单量复合年增速33%,对于出行、外卖这种刚需行业,以我个人经验,我觉得维持30%的增速几年问题不大。目前LTM每日订单是3500万单,我推测2025年每天会超过1亿单。
2.EBIT稳步提升,简直太稳了。EBIT提升可以来自两方面,要么是规模效应、收入结构带来的毛利提升,要么是减少补贴、提升效率等运营杠杆提升带来的。我浏览了这两年的财报里的解释,过去的EBIT提升,主要来自于规模效应、在线营销的收入增加。到2025年,整体订单规模还会提升3倍,再加上ASP上涨到52块左右,EBIT进一步提升到每单1元概率很大。
3.竞争已无忧虑。2年时间,美团外卖市占从67.9%提升到72.1%,典型的日拱一卒。最近几个季度还在加速拉开差距,美团外卖的增速已经是阿里本地生活增速的2倍还多。为什么阿里这么强打不过美团呢,我觉得很简单,本地生活只占阿里整体收入的5%左右,无论偶尔在一些场合阿里的高管再怎么强调本地生活很重要,它的地位(收入)就摆在这,而它所能获得的资源是和地位相匹配的(在大公司待过的应该会有体会)。相反外卖在美团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在资源和高层的注意力上(后者在大公司是绝对稀缺资源),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比,美团外卖得到的都会比阿里本地生活多得多。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方丈说子目录打不过根目录。
到店稳如狗
1.现金流业务。到店业务毛利长期在88%以上,是个好生意。虽然外卖在崛起,但是到店业务依然以20%左右的收入,贡献了70%的EBIT,是老大赚钱养家,供老二老三上学的典范。即使到了2025年,到店业务应该也会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EBIT,可见其重要性。
2.增速可持续。虽然受到疫情的打击,到店业务增速受到很大影响,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到店业务已经基本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了,2021Q2的收入在过去两年的年化增速在24%。长期来看这块收入是有保障的,我记得美团说过一个数据,酒店的用户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来自外卖。外卖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考虑到协同效应,到店长期保持20%的增速应该是靠得住了。
新业务高歌猛进
1.社区团购是关键变量。在2020Q2之前,我觉得美团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新业务,像单车、网约车这种业务,更多只是导流业务,微微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单车业务不能盈利,只是说这个业务的体量对美团作用有限。2020Q2开始,美团首次在财报里提到了社区团购(美团优选),从这个Q开始,新业务的增速终于止住了下滑的趋势,也是从这个Q开始,新业务的收入首次超过到店,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2.还处在大规模投入期。社区团购为美团带来了绝大部分新用户,我觉得这是对美团最大的价值。美团整体的业务关联性太强,交叉销售价值太大,用户的LTV很高(所以也可以忍受较高的CAC,比如打车业务),只要能有用户进来,赚钱是迟早的事。不过现在社区团购还处在大规模扩张的阶段,暂时看不出来会从什么时候开始盈利。而且这是一个薄利业务,要向成为支柱型的盈利业务还有很长路要走。
最后看看用户
之前美团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增速太慢,美团这种业务矩阵,有用户就不愁赚钱,总有服务适合你。就像阿里电商一样,一台变现机器,LTV很高,对CAC有很高的容忍度,到处买流量。美团对用户也很饥渴,为此买单车、做打车,摩拜对用户量的提升应该是有些好处,看不出来具体数据,可能在3千万左右。
社区团购就不一样了,可以触达之前美团的业务完全触达不到的用户。2018年全年用户增长了9千万,2019年增长5千万,2020年增长6千万,2021年截止Q2超过1亿用户了。阿里在国内有9亿年度消费者,京东有5.3亿,拼多多有8.5亿。未来几年,美团靠着社区团购会有8亿左右的年度消费者,如果达成就是跻身第一电商平台梯队了。
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美团是一个业务确定性很强的公司。首先用户增长处在爆发阶段,其次有到店这种稳定的现金牛业务,然后外卖已经成长为确定性很高的第二曲线,最后还有本地电商这种正在高速发展的第三曲线。另外,到店、外卖这种业务,护城河挺深的,都是一个商圈一个商圈地推出来的业务,不像是纯线上业务容易“一朝”被偷袭珍珠港,国内真正有地推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
瞎估值一下
业务很美丽,价格不美丽。20200929美团市值是1970亿美元,虽然算悲观版本话基本上就不赚了……乐观版本也就一倍出头,20%的年化收益,悲观版本是3%。如果是回到社区团购刚出来那会买,当时美团市值是1600亿美元会稍好一些。
当然,好的业务总是比乐观者更好,差的业务会让绝望者更绝望;好的团队也会不断创出惊喜,可以适当给美团更多期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