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9-16 11:22
9月15日,苹果发布会刚刚落幕,小米海外发布会紧随其后,苹果是iPhone系列的换代产品——iPhone13,网友们纷纷直呼“十三香”。而小米则是11T系列,初期将会面向欧洲等市场,随后将会更名进入到国内市场。回看10T回归国内,命名为红米K30S,科技圈一致认为,红米K40S稳了。
另外,此前Gartner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数据。三星以5770万部的销量排在第一位,市场份额17.6%;小米则超越苹果,以5107万部销量排名第二,苹果则以4926万部销量屈居第三位。
事实上国内手机厂商已经不再以追赶苹果为目标做手机,而是以超越苹果作为目标,在智能手机领域,跨时代的提升太难了,以致目前手机的竞争虽激烈,但没有让人体验科技的畅快。随后大厂便看向了近年来火爆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2014年,泰坦计划悄悄开启,苹果做好了进军汽车行业的准备。然而7年后,苹果此次发布会中,苹果汽车依然没能在发布会上释放任何直接的信息。
反观小米,今年以来造车异常活跃,从确定造车,到洽谈合作,仅仅只有半年,同时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新车。那么雷军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能否弯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逐步蚕食传统汽车市场
今年以来,汽车销售压力加大,但新能源汽车则逆势而上。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2.5万辆和179.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8%,降幅比7月分别扩大3.2和5.9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3.4%和8.2%,产销增速均由正转负,且降幅较大。
然而在新能源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万辆和32.1万辆,同比均增长1.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万辆和26.5万辆,同比均增长1.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7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0辆和38辆,同比分别下降58.8%和68.6%。
而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4.9万辆,同比增长167.5%,环比增12.0%。1-8月新能源车零售147.9万辆,同比增长202.1%。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理想、小鹏、蔚来、合众、零跑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都很优秀,尤其是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逐步崛起。主流合资品牌中的南北大众的新能源车批发11756辆,占据主流合资69%份额。BBA豪华车企的纯电动车全面量产,产品接受度仍待提升。
乘联会 新能源细分市场
国家监管部门正考虑制定新措施,设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低产能利用率指标,未达到最低产能利用率的省份,在过剩产能投产之前,将不被允许新增产能,并计划透过引导,把资源更有针对性地投向内地主要生产地区。此举是要引导车企,进入内地目前产能尚未被充分利用的地区,同时让前几年建成但现已冗余的汽车工厂退出。消息对拥有技术优势,而且出货量持续大幅上升的车厂而言属利好,因市场供应受控,更有利抢占市场份额。
另外,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发言表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参与者数量太多,仍处于“小而散”的状况下,应该要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小米如何踏上造车之路?
2月19日午后,市场传言小米开始造车,当日股价尾盘直线上拉,最高涨幅高达11%,随后回吐,最终以6.42%的涨幅收市。
当日小米集团回应称,“晚点等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这等暧昧的回应,令投资者产生无数遐想。
2月21日,小米公告表示,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2月21日公告
过了不久,再有市场传言,有知情人士称,小米集团计划使用长城汽车的工厂来生产电动汽车,成为最新一家加入智能移动出行竞赛的科技公司。消息人士称,小米正在与长城汽车进行谈判,希望利用长城汽车在中国的一家工厂来生产自己品牌的电动汽车。对此,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在微博回应此报道称:“完全扯淡的假新闻。”
3月30日,小米官宣,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3月30日公告
雷军透露,在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并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造车“是经过了反复论证与慎重决策”。如此密切的沟通,难免有消息不胫而走。
4月22日,第二届WIN·全球管理者论坛暨嘉宾五周年盛典现场,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小米依靠手机和AIoT业务稳定增长的能力,内部资源的拉通能力等,决定加入电动车领域。目前,造车还没有正式开始,之所以提前公布是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前一阵传言比较多,为了做到信息及时披露决定官宣;二是希望通过提前发布获得更好的全球资源,共同开拓小米汽车。
9月1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布动态称,小米汽车正式注册,公司名: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雷军担任法人代表。
9月9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一起在长春会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一行。雷军表示,一定抢抓汽车产业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和生态整合优势,主动加强与吉林汽车企业对接合作,更好地夯实汽车生产基础,努力打造高品质汽车产品。在吉期间,雷军一行还到中国一汽集团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
随后又有有报道指,小米旗下小米汽车或将采用“双工厂”模式,即在通过收购方式以获得产能和生产资质,以便迅速投产。同时另选址自建厂,保证接下来稳定的产能需求。
报道称,小米即将接手宝沃北京工厂。消息人士称,北京市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小米通过收购宝沃汽车获得生产资质,并且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如无意外,这一方案或在9月内落地,北京市有关方面正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收购事宜,将宝沃18万辆产能转入小米汽车项目。
此外,报道又引述招聘公司相关人士称,小米汽车可能已经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完成了自建工厂的选址,离小鹏汽车的工厂不远,很快就会开工建设。
小米汽车应对其他赛手的招式?
就目前而言,科技企业进军造车圈无非几种模式,其一是拉来传统整车制造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正如百度;其二是以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入局造车,正如华为;其三则是完全自主造车,全部独立完成。
然而无论哪一种模式,所需要面对的都是已经有实车,并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车企。小米将来造出来的汽车,所需要冲击的便是诸如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等。
被称为三大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汽车自2014年11月成立;理想汽车自2015年成立;理想汽车自2015年成立。过去七年,蔚来从无到有,成为首个平均售价超过40万且单月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国品牌;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理想ONE上市仅一年就成了新能源SUV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而小鹏P7上市一年后便成为单月销冠。
小米汽车对比这些企业起步晚了7年之久,若如报道所言,通过收购宝沃汽车,再将其做大确实是小米汽车如今最为合适的方式,这样极大的减少了研发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与新能源车企之间时间的差距。
造车极为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小米目前也具备这些特征,但其与这些最早一批的成熟的新能源车企相比,时间的差距便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资源弥补。
人力层面上,一个多月前,雷军在微博上公开招聘,希望有500名技术精英能加入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不仅招聘的人才数量多,给出的薪资也极具诱惑力。据悉,汽车相关职位的月薪基本超过2万元,一些核心领域岗位的月薪起薪甚至超过3万元。以崔烨的NVH工程师为例,小米汽车在上海招聘中,给出了3万元到6万元的月薪范围,并且每年将发放14个月的薪酬。也就是说,如果崔烨能够以范围内最高薪资进入小米汽车,他的税前年收入将达到84万元。崔烨说:“这几乎和现在公司的总监级管理层收入相当”。
资金层面,造车需要至少上百亿的资金,从小米最新的半年报看,目前小米现金储备数百亿元,加之其每年均有盈利,相信资金并不会是阻碍其前行的大石。
总结
有报道指,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Brian Gu)在一场电话会议上表示,小鹏汽车或许会考虑收购不太成功的竞争对手,以在未来扩大产能。
同行企业并不会止步不前,小米这波造车,前有“造车三傻蔚小理”的高度竞争,后有OPPO、vivo等在智能手机行业的高度狙击,稍有不慎便灰满盘皆输。但正如雷军所言:“柳传志是四十岁创业,任正非是四十三岁创业,我觉得我四十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最后再次引用雷军口号“我们的梦想在全球,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期待小米汽车走进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