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泡泡玛特的600亿泡沫

2021-09-01 18:45

前两天,新消费“独角兽”之称的泡泡玛特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17.73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6.8%;毛利11.17亿元,同比上涨109.4%;公司持有人应占盈利3.6亿元,较去年增长153.8%;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纯利4.35亿元,同比增长144.1%。

虽然业绩涨了,但是股民们却并不为此买账。当天股价即下跌,截止8月31日收盘,股价为58港元,市值823亿,相比今年高峰时刻跌去近40%。

这是否意味着,泡泡玛特的“泡泡”,正在破裂?

就在八个月前,泡泡还是资本追捧、媒体热捧的“超级独角兽”。2020年12月11日,泡泡玛特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38.5港元的发行价开盘便上涨超过100%,上市首日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此后股价一路攀升,总市值达到了1472亿港元。疯涨200多倍的市盈率,也让泡泡玛特被誉为潮玩界的茅台。

然而潮水来的快,去得也快,到今年3月,泡泡玛特股价就出现大幅下跌,最低点仅为46.47港元/股。虽然如今股价略有回升,但恐怕很难回到从前。

其实小编对泡泡玛特的股价并不意外,这是泡沫出清后的自然结果,近200倍的市盈率远超港股平均水平,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从公司业绩基本面来看,相比此前的巅峰时期,泡泡玛特正在不断滑坡。2018—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处于高速增长中,同比大增225.49%、227.19%,但2020年增速断崖式下跌,仅有49.3%,增速下降近八成,如今虽渐渐从疫情影响走出,但也只有116.8%。

我们不禁要问了,曾经让年轻人趋之若鹜,涨价50倍,一年氪金几百万的泡泡玛特,为啥不香了?

大小玩家抢食,泡泡玛特的护城河修好了吗?

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要看选择的赛道。而泡泡玛特的神话,恰恰是踩准了时代的风口才扶摇直上。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年轻人越发“爱玩”,这催生了“潮玩”的巨大市场。据天猫新品创新中心报告《潮流玩具行业趋势与洞察白皮书》显示,在2019年,中国潮玩市场零售规模约为207亿元,而到2024年,这一市场预计将超过700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9.8%,远高于全球潮玩市场的17.7%。

而且泡泡玛特虽然现在还是商业老大,但它头部的地位却并不稳固。2019年,按零售价值计,前五大市场营运商分别占中国潮流玩具零售市场份额的8.5%(泡泡玛特)、7.7%、3.3%、1.7%及1.6%,头部的差距并未拉开,超90%的潮玩市场有待挖掘。

巨大的蛋糕,吸引大小玩家闻风而动。嗅觉敏锐的互联网大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最早入局的是陌陌,早在2017年就已经推出了第一个潮玩品牌MOMOPLANET,目前这一IP的盲盒系列已经推出了两代,并且还推出了相应的潮玩衫。

还有腾讯,先是以自家企鹅形象为蓝本,在2019年打造了“Mouse Q”系列盲盒;后是上线了嚯App,将业务拓宽到潮鞋、玩具、服饰等潮玩品类。

此外,其他大厂也根据自家基因,推出了不同特色的盲盒业务。优酷推出乡村爱情系列盲盒,B站则在2020年8年收购了潮玩衍生品公司ACTOYS,凭借二次元的优势直接切入海外的动漫IP市场。

就盲盒垂直品牌而言,泡泡玛特也迎来了许多对手的强力进攻。比如名创优品,虽然2019年11月才入局,打造自有品牌“TOPTOY”但凭借自身全国拥有两千多家门店的基础优势,宣传今年就要开出100多家店铺,将很快追上5年有187家店铺的泡泡玛特。

相比泡泡玛特,名创优品打出了价格牌。其负责人介绍,“我们比泡泡玛特的便宜一半,是平价盲盒,学生党也实现了盲盒自由。”

此外,酷乐潮玩、杂物社等品牌也推出各种系列的盲盒。据业内人士透露,“泡泡玛特在哪里开店,我就在哪里开店,甚至拿下比泡泡玛特位置更好的店”。

其实现在盲盒市场已经处于白热化竞争状态。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12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潮玩、潮流玩具、盲盒”,且超过80%的潮玩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成立于5年之内。其中,2020年新增超400家潮玩相关企业,同比增长54%。

有业内人士甚至说:“现在做潮玩的人,比买潮玩的人还要多。”

盘子就这么大,但就目前来看,泡泡玛特还没有修建起足够的护城河,来抵御外敌的抢食。

首先是产品实力问题。创始人王宁曾表示,“泡泡玛特要做这个时代的唱片公司。希望每个IP都成为像周杰伦、王菲这样经久不衰的爆品。”

从目前来看,“经纪公司”泡泡玛特只孵化出了Molly就是一个头牌艺人、超级顶流。2017年至2019年,Molly系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101.9万元、2.14亿元和4.56亿元,分别约占总收益的26.3%、42.6%和27.4%。但头牌的热度正在下降。

但正所谓花无百日红,如今当家花旦的热度也开始逐渐减退。根据2020年财报数据,Molly销量达到了3.57亿港元,占比14.2%,这个数据和2019年底的4.56亿港元相比,已经逊色不少。

而与此同时,泡泡玛特一直强推的其他IP“花旦”,还未能形成足够的流量。目前公司运营着93个IP,但除了Molly和DImmo,泡泡玛特其他的尾部IP都还在潜水阶段,其他两个自有IP收入加起来仅超过1000万。

正如漫威必须有不止一个英雄们才能组成1+1>2的宇宙,泡泡玛特也绝不能只依赖一到两个到IP。

当然泡泡玛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创造出下一个类似Molly的爆款,公司养着一群潮玩设计师,但是目前,内部设计师团队原创IP创造的收入也较少,仅超过1亿元人民币。

而那些非独家IP的“二道贩子”,就是收购一个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比较高的IP,凭着别人家的名气来赚自己的钱,占比却能达到3成之多。比如“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系列”销售额达到7600万元,“坐坐家族2-迪士尼公主”系列销售额达5200万元。

但问题在于,只靠别人IP的品牌是没有灵魂的。而且非独家合作,意味着人人可做,没有壁垒。因此IP的原创性、可持续性,将是扼住泡泡玛特发展的命脉问题。

到手就成垃圾的盲盒,我再买就是傻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基本线。但泡泡玛特的质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吐槽。有消费者甚至表示“到手就成垃圾的泡泡玛特,我再买就是傻。”

据某盲盒玩家表示,泡泡玛特的品控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明显下滑的。“当时我买了一个系列的新品盲盒,结果发现质量和前代有明显的差异。在那之后,再买泡泡玛特的盲盒,也觉得品控大不如前。” 

反正近两年来,泡泡玛特的问题事件是层出不穷。去年12月,有网友爆料称其在泡泡玛特济南万象城门店购买了3个盲盒,回家后发现上面封盒处均有黄色胶水,怀疑早前被人拆封过是二次销售。

要是发现产品出了问题,想找客服,但泡泡玛特的售后服务让人更窝火。有消费者吐槽:“我找泡泡玛特小程序人工客服,每次前面基本都有两三千人排队,有一次下午5点排队,结果第二天下午6点才排到。”

在这里我们要艾特一下泡泡玛特,市值和营收都这么高了,就不能花点钱多请一些客服?

但是,即便玩家等到了人工客服,也未必会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盲盒有质量问题,泡泡玛特通常会给消费者返厂换娃,换成同款或其他款式。但如果真的打算返厂“,因为说不定就得等到猴年马月了。评论区表示“1个多月、60天不发货”的留言是比比皆是,甚至还有网友说“我姐妹的泡泡玛特返厂忘记催,一年后才拿到。”

泡泡玛特的品控问题,与其激进扩张不无关系。仅2020年,泡泡玛特就卖出了超5000万只玩具。 大量的订单涌向工厂,工厂的产能也开始吃紧。

据媒体新熵对某工厂采访:“最近两年许多玩具厂的盲盒订单量骤增,工厂的效率跟不上,所以检验环节就会放低标准。我们的订单也出现过瑕疵率过高的情况,就算我们不急,工厂的其他合作商也急,所以工厂的整个品控就大幅下降了。”

图源:小红书

包括泡泡玛特跨界的彩妆领域,也是深坑不断。被消费者指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比如此前上线的跟国产平价彩妆品牌橘朵联名的彩妆。包装梦幻精致、人见人爱,但开盒一看,立马被飞粉、掉色、鸡肋打回现实。

更有甚至,联名中还惊现“空包”,某网友在618下单联名唇膏,却收到两个来自空盒的惊喜。

小编表示疑惑,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美妆盲盒”?

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的快速扩张,赚钱一时爽,但口碑必会火葬场。如今泡泡玛特已经面临着用户复购率下降的危机,2020年相比2019年同比已降低7%。

但就是这样的质量频发,泡泡玛特居然还涨价了。今年4月,泡泡玛特提高了新品价格,由原本的59元涨到69元,引发消费者“杀鸡取卵”的质疑。

出坑泡泡玛特,一个理由便足矣

曾经愿意为盲盒一掷千金的消费者,对这一品类的热情也日渐冷却。

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Z时代的年轻人。但年轻人的重要特点是,热情来的快,但去的也快。

盲盒产品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不在于人们对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购买盲盒商品过程中会带来的独特体验。

盲盒消费的随机性给人以不确定感,消费者不知道盲盒中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因此会感到好奇,也会产生以小博大的赌徒心理,从而引发非理性消费。

但当好奇心的光环逐渐散去,现实的购买力痛点便日渐清晰——小小的盲盒,堪称是“氪金黑洞”。

单个盲盒(公仔类)大多数定价为59元,单个价格看起来虽还十分亲民。但一个系列数量不少为12+1(12个常规款+1个隐藏款),如果端盒(整盒购买),售价就能达到为708元,更不用说为了抽中隐藏款的N次购买。

此前有媒体报道过,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在盲盒潮玩上4个月花了20万;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万购买盲盒……

尤其是在今年泡泡玛特涨价之后,许多消费者立刻发帖表示弃坑。“再见吧那就,本来就贵,还要涨价”“据说以后的都要涨价,我觉得我承担不起,快退坑了。”

盲盒引发的非理性狂热,还引发了监管层的质疑。去年12月新华社给盲盒营销敲了个警钟“盲盒热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在滋生畸形消费,不少盲盒爱好者每月花费不菲。”上瘾和赌博毕竟不是啥好词,官方号召大家冷静,还呼吁相关部门的监管,这对泡泡玛特也浇了盆冷水。

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来临》中提出,马斯洛早就没法概括现代人的需求了,他说现在消费者都在追求这三个东西:舒适、牛逼和刺激。

舒适指温饱,牛逼是社会成就,而刺激是需要保持兴奋、快乐的本能。

所以要出坑泡泡玛特,一个理由便足矣——它再也带不来快乐和刺激了。

无论是消费者的好奇心散去,还是产品创新后劲不足、质量欠佳,或是其他竞争产品的层出不穷,都足以达到这一点。留给泡泡玛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本文来源投资家,作者刘晓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