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8-16 08:20
7月末市场动荡期间南向资金一度大幅净流出,导致整个7月累计流出超过500亿人民币,是沪港通开通以来最大单月流出。因此,本文中我们对最新资金流向和公募基金持股做出分析,为分析未来可能动向提供参考依据。
公募港股投资趋势:发行节奏和港股持股较一季度均有回落;但公募占南向比例继续提升
整体规模:截止6月30日,内地整体7870支总规模14万亿人民币的非货币基金中,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扣除QDII)共1483支,总资产3.3万亿元,支数和规模占比分别为18.8%和23.7%;较一季末的1309支和3万亿人民币规模继续增加,占比也分别提升1.4和0.6个百分点。进一步细分,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共873支,总资产规模2.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主动偏股型基金数量和规模的44%和53%;另有84只指数型基金(含ETF),总规模为606亿元。发行节奏大幅放缓,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增208支、月均新发69支,较一季度258支新增和月均86支明显降温。
持仓变化:港股持仓回落。根据基金二季报,1483支可投资港股基金港股持仓总规模为5836亿人民币,较一季末的5200亿元增加12%,但较一季度51%环比增速明显回落;5836亿港股持仓占股票总持仓的24.4%,较一季度的27%也有所下降。类似的,873支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持港股市值4742亿元,较一季度增长13%,持仓占比从28.3%降至25.2%。
公募占比进一步提升:相比互联互通南向2.3万亿人民币的整体持股市值,二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25.5%,较2020年底19.5%和一季末24.2%进一步提升,表明公募基金在南向投资中的角色进一步加强。
公募港股配置特征:新经济依然主导但结构更均衡,重仓股集中度弱化
行业配置:二季度公募持股仍以新经济为主,二季度仍高达84.5%,且明显高于南下整体60.7%的新经济持股比例。但结构上更为均衡,纺织服装、制药与生物科技、汽车及零部件、技术硬件以及医疗保健设备等占比明显增加;而传媒娱乐、综合金融、电信服务等减持最多。对比历史水平,目前公募基金在零售、纺服、技术硬件、制药与生物科技等配置比例位于2015年以来的高位,而软件服务、原材料、保险的配置比例已降至2017年以来的新低,仅为1.7%、1.0%和1.0%。
持股特征:重仓持股变化不大。二季度重仓持股仍为腾讯、美团、港交所、安踏和药物生物等,与一季度基本一致,仅有2支变动,其中李宁新增,而碧桂园掉出重仓持股。具体看,李宁、安踏体育、药明生物、舜宇光学增持最多;腾讯、小米、中国移动等减持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持股集中度下降,二季度前10大重仓股占比72%,较一季度73%和2020年底76%进一步降低。个股的基金持有数也呈现类似特征,持有腾讯基金明显下降,持有药明生物、安踏和李宁的基金数增加最多。
南向资金动向与展望:7月大幅流出后企稳,港股进入“布局区”;南向流入仍是大方向,年均流入5000~6000亿人民币
受港股波动影响,南向资金7月流出530亿人民币,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年初至今净流出84%集中在新经济板块,例如媒体娱乐、零售业和科技硬件板块最多。7月初至今,腾讯和美团各流出384亿港币和252亿港币,合计流出636亿港币,高于同期南向604亿港币净流出总规模,此外香港交易所、安踏体育和微盟集团也同样出现大幅流出。比例上,腾讯和美团的南向持股较前期高点大幅回落,但依旧处于历史持股相对高位。不过,近期随着市场企稳,南向资金也逐步企稳甚至回流,恐慌情绪释放后,一些优质成长优质龙头将迎来再配置机会。
长期而言,我们预计在居民资产配置和港股作为新经济投资桥头堡的双重推动下,南向资金的长期流入趋势仍将延续,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南向资金年均流入5000~6000亿人民币,而公募基金有望贡献2500~3500亿人民币流入。长期看,我们预计A股和港股的均衡配置比例可能为7比3,与两地市值规模基本相当,较当前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本文来自“中金点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