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碧桂园利率2.7%背后的美元债暗涌

2021-07-14 23:06

  原标题:解局 | 碧桂园利率2.7%背后的美元债暗涌 来源:观点地产新媒体

  观点地产网 债券市场暗涌中,碧桂园发了一笔2.7%利率的美元债。

  7月13日晚间,碧桂园公告称,拟发行额外2亿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2.7%优先票据——消息中吸睛的显然是2.7%利率水平。

  这令不少人惊讶,过往在资本市场上并不算吃香的碧桂园,短短两年内发债利率呈现直线下探的水平,从接近6%,到4%,如今已经突破3%的门槛——这对于国内的民企来说并不多见。

  将其放在当下美元债市场,或许可以理解。

  自2020年以来,美国持续了长达一年多的印钞放水,处于量化宽松政策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债市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窗口。

  正如今年初,美国的低利率、庞大预算与贸易逆差,以及对新冠疫苗推出后全球贸易复苏带动非美元货币走升的预期,将美元推至多年低点。

  再叠加上各国进一步实行刺激货币政策后,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宽松,债券发行成本逐渐走低。于是,在元旦后仅仅一星期时间里,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共有19家上市房企拟发行20笔美元债,合计发行规模超过70亿美元,平均融资利率为6.75%。

  然而信号不断变化,走至年中,房企的美元债之路并不是都如碧桂园那么“幸运”。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5480亿元,同比下降16%,连续两年下降。其中,境外融资规模同比分别下降29%。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观察,今年以来,房企发海外债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曲线,如上文提及1月有开门红的现象,但在随后几个月里发行额度都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发行利率也不甚乐观。

  5月份略有回升,但随后又急速下降。

  中金在报告中便指出,5月地产美元债投资收益提升带动下,一级发行大幅反弹,不过有企业爆出负面消息后,市场情绪又有明显走弱。

  从中可以窥见,整体房企美元债发行不乐观的原因,除了境外债市不确定性因素,还在于资本市场对内房企的信心问题。

  有房企投资口人士告诉观点地产新媒体,近期部分中大型房企的债务违约及资金暴雷事件,使得美元债风险频发,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用忧虑。

  这种忧虑不仅使已发美元债券价格走低,收益率下滑,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新债的发行。

  有知情人士称,事实上,碧桂园曾计划在五月发行如今这笔美元债,但当时“发不出来”。

  而在已经发行的美元债里,又呈现两极分化局面。

  其中,碧桂园、旭辉、远洋等美元债利率处在低位,如远洋集团于7月13日发行3.2亿美元2025年到期绿色票据,利率2.7%;旭辉于5月发行两笔共5亿美元绿色优先票据,最高利率4.8%。

  但诸如花样年、中南建设、领地、佳源国际等企业,债券利率则突破了10%。

  这也说明,债券市场下行时,信用评级、资质较弱的房企将进一步处于弱势。

  同时,观点指数报告指出,规模雄厚的房企明显拥有更强的盈利能力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虽然龙头房企“三道红线”达标率不是最高的,但是核心竞争力方面则超过小规模企业,融资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大。

  可以看到,头部房企融创,发债利率也保持在6%的良好水平。

  不过,尽管部分房企发债利率高达十几,但不得不饮鸩止渴,依赖美元债这一融资途径。

  “对于现在不少房企来说,能发债就是万幸了。”上述投资人士感叹。

  他表示,实际上,因为一些财报包装等手段,如今房企的压力远不止明面上能看到的程度。

  以海外债为例,据观点指数统计,2021年内房企海外债券到期规模折合人民币约3737亿元,其中4月份集中偿付压力较大,企业倾向于在下半年调整财务结构,将到期时间放在下年初,缩小账面上的短期债务规模。

  部分房企海外债到期规模都不小,如佳兆业(21.75亿美元)、融信中国(15.5亿美元)、绿地控股(10.1亿美元)等,上述房企2021年到期海外债折合人民币规模均在50亿以上。

  如碧桂园此次发债筹资用途便明确提到,所得款项净额主要用于将于一年内到期的现有中长期境外债项的再融资。

  一边是偿债高峰,一边是融资端的不断缩窄。

  如今宏观层面早已经进入“去杠杆”周期,房企更是面临融资端被监管、通道被挤压的处境,加之2020年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出台,融资与债务压力宛如大山压在这些高杠杆房企身上。

  今年伊始,在市场流动性远不如前的时候,房企各种融资方式也接连“暴雷”,如商票、股权质押等。因此,不便宜的美元债,因为发债条件限制少等,成为为数不多的融资通道之一。

  但是,随着海外债持续降温,发债规模逐步缩小,投资者避险、观望情绪升高,美元债还会是一个更优的融资道路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