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能源转型风口之下,蔚来如何突破“加电”困局?

2021-07-14 12:12

为了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全球能源转型正在发生,而且势不可挡。

2020年9月,我国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汽车是陆地运输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

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下游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也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点,然而,电池衰减、加电焦虑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等痛点却在限制市场良性发展。

为了加速破解“充电难”等难题,相关政策正在进一步采取措施。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中提出,“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包含推动V2G协同创新与试点示范;鼓励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

相关企业也已经抓紧布局。例如蔚来汽车建立的NIO Power能源服务体系,截至7月11日,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超308座换电站、210座超充站、超充桩1626根;目的地充电站387座、目的充电桩2163根。在蔚来NIO Power正式开始服务的三年时间内,蔚来用户累计为车辆加电593.093.276度,减少碳排放151.274吨。

转型大考下的加电之路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石化、壳牌等传统能源巨头们都已开始调转方向。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面对能源行业和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大势,企业正加快从传统油品销售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注重发展换电站和大功率直流快充等新业务,规划到2025年充换电站达到5000座。

作为能源转型的先锋,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不断优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今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想要突破200万辆完全不成问题,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87.0万台,同比增加43.9%;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88.4万台,私人充电(随车配建)基础设施累计数量98.6万台。私人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重要场景,据蔚来汽车统计,有3205台蔚来汽车,99%的补能来自于家充桩。

不仅是充电桩,近年来,推广换电模式也已经成为行内共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确认换电和充电并列的地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能源局对外表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各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方案在5月底前完成申请。

作为全球首个量产的实现车辆自动泊入的换电站,目前,蔚来第二代换电站换电全程仅需4.5分钟。得益于电池储备量增多,以及充电效率大幅提升,第二代换电站每天最多可提供312车次换电服务,是一代换电站的2.6倍。

构建加电网络成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加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加电网络的构建,才能促进更多人购买和使用电动车,真正达到能源转型。但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加电市场还面临着不少痛点。

可以从这几个主要场景来考量用户是否拥有了便捷、智能的加电体验:用户是否能轻松找到加电资源?用户是否能轻松加得上电?如何能让用户的加电更省心省力?如何能让加电比加油更便宜?

一一拆解来看。首先,充电桩的建设速度仍有较大缺口。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1年1~5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8.9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125.2%,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同比上升142.9%。两项增速数据均低于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率,目前3.2:1的车桩比,距离1:1的理想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其次,新能源车主依然面临着加电时间长、充电设施不好用等问题。以目前上市的部分车型为例,大部分新能源车型的充电时长要25~30分钟,这与燃油车的加油效率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不仅仅是实际的问题,加电市场混乱的运营模式,也让新能源汽车市场乱象不断。

近日,国网(山东)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全省部分充电站服务费价格调整至0.1元/KWh起,停止时间另行通知。”平日山东地区国网充电桩服务费在0.45元/KWh左右,此次降价的起因是个别充电运营商引入野蛮资本大搞低价促销,意在抵制恶意竞争。

面对种种加电痛点,行业参与者必须共建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加电网络。相关运营商需要改进,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主体的车企也必须入局。

此前不少车企认为只要负责造好车,并不需要自建加电网络,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整车厂必须从单纯的车辆制造商、销售商转变为出行综合服务提供商,这不仅会让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会系统性解决用户加电焦虑。

“怎么在用户最方便的时候让他们无感地把自己的车充上电,或者付出最少的时间代价把他们的车充上电,就是我们NIO Power的使命。”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说。

蔚来的加电考量

意见稿提出,“提升公共充电网络服务体验。加快推进充电运营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多渠道支付结算,提升充电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要解决电动车使用上里程和充电焦虑的问题,一定要从用户使用场景的分析入手。为了持续快速增加的用户提供更好的加电服务体验,蔚来的加电网络由车、桩、站、人组成,并通过云实现连接,来满足用户多场景复杂的需求。

2018年6月,蔚来第一批移动充电车就在中国的21个城市投入使用,目前累计部署超过500台。随着固定设施的布局,蔚来的移动充电车更多起到了固定厂站之外的补能。

在蔚来看来,家充桩是一切充电服务的基础。目前蔚来已为用户安装超过75000根家充桩。面对在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难的问题,蔚来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在用户买车前后和他所在小区的物业进行沟通。

在加电网络不断布局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除了家充桩,蔚来也安装了2000多根目的地充电桩。2020年底,蔚来用14组桩群打通了318国道川藏公路。今年在黄山、祁连山、太平湖等地也布置上了目的地充电桩,方便大家出游。

不过,东北等地依然是加电盲区。据不完全统计,在新疆、青海、东北等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平均每5,000平方公里才有一处可靠加电设施。为提升全国电动汽车用户在北方的驾驶体验,最近,Power North免费充电权益正式开启。自2021年7月1日至 2024年12月31日,所有蔚来车辆(运营车辆除外)在我国北方八省和自治区使用蔚来品牌公共运营充电桩可享受:全年1000度免费充电额度;超过1000度后免服务费,不限电量。

加快换电网络建设。也成为不少车企努力的方向。蔚来用户将距离换电站3公里以内的住宅称为“电区房”,“电区房”也可以用来衡量到底换电方不方便。截至目前,有29%的蔚来用户住在“电区房”;到2025年,将有90%的蔚来用户的住房成为“电区房”。

上述种种的加电网络布局,需要“云”的支撑。蔚来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的蔚来能源云(NIO Power Cloud),将换电站、充电桩、移动充电车、电池包、车辆、蔚来专员和用户连接成一个智慧的能源互联网,为用户提供高效加电服务。在加电使用体验上不断突破,系统性解决用户加电焦虑和电池衰减痛点。

蔚来计划,在2021年换电站建成目标总数由500座提升为700座以上;从2022年至2025年,在中国市场每年新增600座换电站;至2025年底,蔚来换电站全球总数将超4000座,其中中国以外市场的换电站约1000座。同时,蔚来宣布向行业全面开放NIO Power充换电体系及BaaS服务,与行业及智能电动汽车用户分享NIO Power建设成果。

“让汽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都能去的愿景更进一步。”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说。在加电网络的深入布局下,电动汽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也将逐步实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