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风云突变,美股大暴跌!CPI创13年来最大涨幅,全球资产泡沫浴要收场了!

2021-05-13 20:39

隔夜,美股崩溃了!
 

三大指数全面下挫,道指暴跌近700点,跌幅高达1.99%,标普500大跌2.14%。纳指更是重挫2.67%,最近10个交易日已经暴跌逾7.2%。隔夜VIX指数大涨26.33%,飙升至27.59,高度创下2个多月以来新高。

 

 

盘面上,FAAMG科技股周三市值共蒸发2515亿美元,约合1.6万亿。其中,脸书跌近4%,亚马逊、苹果、微软均大跌超2%。此外,特斯拉暴跌4.4%,市值一夜蒸发261亿美元,折合1685亿元人民币,较历史高点已经回撤超过33%。

 

 

隔夜,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涨幅高达4.62%,报收1.696%,令金融市场压力颇大。美债收益率飙升,带动欧债全面攀升。其中,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5.2个基点至0.884%,法国涨3.9个基点至0.258%,德国涨3.7个基点至-0.126%。

 

 

同一天,加密货币惨遭血洗。其中,比特币24小时跌幅扩大至16%,失守46000美元/枚,以太坊跌超13%,瑞波币跌超17%,狗狗币跌超27%。加密货币价格大震荡导致全网大量投资者爆仓,截至北京时间今晨6点45分,过去24小时内,共有17万人爆仓,爆仓金额超77亿。

 

 

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动荡,源于美国官方披露的通胀数据。数据显示,美国4月未季调CPI同比升4.2%,创2008年9月来新高,高于市场预期的3.6%。季调后CPI环比升0.8%,创近十年来新高,市场预期为0.2%。未季调核心CPI同比升3%,市场预期为2.3%;环比升0.9%,市场预期为0.3%。

 

 

据MarketWatch,4月份,美国大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了创纪录的数量,如二手车和卡车、轮胎、电脑、电视、家具、玩具、电脑和机票等。二手车和卡车的成本现已首次超过2.5万美元。CPI显示,价格在过去一年中飙升了21%。汽车制造商在疫情早期削减了产量,租赁机构削减了车队的购买量,导致二手车短缺,但需求在激增,因为许多美国人可以从政府刺激付款中花费美元。此外,由于疫情缓解,公共交通工具的恢复缓慢,人们需要汽车来出行。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也是疫情爆发前的两倍。一些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如机票,在疫情期间急剧下降,现在正在恢复失地。

 

 

数据一出,市场反馈的链条如下:通胀起来太快,进而会迫使美联储提早转变当前的货币政策,缩减QE,并开始加息。实际上,美联储2022年12月加息的概率从此前的88%直接飙升至100%。

当前,对于美联储为首的央行,其处境是非常尴尬的。美联储放水会导致通胀继续攀升,接下来是继续放水,还是收紧?收紧,意味着此前吹出来的金融市场大泡泡恐将被清算,继续放水,物价失控近在眼前。
 

高通胀是悬在欧美央行头上的一把刀,可能会迫使央行不得不提前出手转变货币政策,市场也在预期这一点。对于在场内交易的投资者,要清楚这一点:这波大宗商品超级牛市,与股票市场资产高泡沫的混搭,这是近三十年未见之场景,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之高也是二战后未见之场景。

总之,美国CPI飚了,通胀在路上,加息也在路上。全球央行主导的泡沫浴,要到收场的时候了!

昨日,我们看到台湾加权指数一度暴跌8%。不少投资者把股市暴跌归因于疫情和MSCI的调整。但这只是导火索,过去一年过大的涨幅、泡沫化的资产,以及当前恐怖上升的通胀压力,才是暴跌的主因。

 

 

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央行的压力,会让全球加息周期提前来临,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剧烈的金融波动。

隔夜美股崩了,亚太市场今日同样表现糟糕。其中,日经225指数再跌近2%,3个交易日累计回调6.3%。韩国综合指数、富时新加坡海峡指数也都在回调的路上。

 

 

港股也一样,恒生指数今日开盘大跌1.1%,恒生科技指数低开2%,较历史高点回撤高达30%。据此前统计,港股一共有16只白马股春节牛年以来市值蒸发超过1000亿港元。

 

 

今日,A股三大指数全线低开,其中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均大跌超过1%。

 

 

A股跟欧美日韩股市的逻辑不太一样,因为中国央行早就从去年便开始收紧货币。昨日,央行公布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6.2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3个和3个百分点,当月净回笼现金740亿元。这一金融数据相对于20年四月份,是明显放缓也可以说是明显收紧的。

 

 

从信贷和社融看,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还不如市场预期,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293亿元,中国4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85万亿,前值为3.34万亿。

信贷增速快速下滑,对A股整体的压力都是不小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