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未来十年大趋势 明星首席教你布局港股大消费!

2021-04-28 07:53

  文|罗琦 发自香港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在做客新浪理财大学《网罗中环》时称,未来中国消费市场将面临超高速的增长,在结构上也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者要密切留意其中的机遇。

  邢自强称,到2030年,中国消费市场比现在翻一番,达到13万亿美元,是美国现在的消费市场的规模,另一方面,摩根士丹利根据消费者偏好等敏感度,在未来十年划分4个赛道,起飞、转型、新兴和成熟这四条赛道。

  实际上,中国的人口结构即将面临很大的变化,邢自强称,是未来十年,从人口数量上来说,“后浪”会下降6400万人,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人口。但是55岁以上的“前浪”未来十年会增加1.24亿,相当于增加了整个日本的人口,增加到5亿左右的水平,这一块是将来中国人口和消费力的主力军。

  因此,起飞的赛道将会是集中在一些消费领域,比如健康、医疗、养老等,还有包括家政服务、物管等,这主要反映了未来55岁以上的人群的消费力,邢自强认为,这将会是中国最黄金、最宽广的赛道,以养老、健康为代表的行业可能是一马平川的。

  但是,现在炒作得如火如荼的针对年轻人的美妆娱乐游戏,一些零食甚至盲盒,未来要有一些反思,毕竟这些受众群体所折射出来的消费力,未来十年购买力是萎缩的。

  而不同于西方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偏向理性复苏,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多方面回归理性,而西方发达国家还在大规模地推出刺激政策,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存在很大地不确定的因素。

  邢自强认为,目前拜登上台后推出的“高压经济学”将加剧美国经济的波动性,未来的资产定价也会受到影响,而过去赢者通吃只买“成长股”的定式思维,也会随着经济的改变而进一步出现变化。

  邢自强博士目前担任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曾任高盛执行董事和中金公司经济学家、副总经理,2019-2020年国际《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亚洲最佳宏观研究第一名,2008年获《新财富》宏观研究团队第一名。主持的研究包括数字经济与新型城市化,人民币资产国际化,和逆全球化下的全球产业链格局。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罗琦:今年年初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中国消费2030》的展望,现在我们已经步入后疫情时代,我们中国消费行业产生了哪些变化?

  邢自强:我和我们18位研究同事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主要聚焦中国消费的长期前景,有两个结论,第一是到2030年,中国消费市场会比现在接近翻一番,到13万亿美元,基本上达到了今天美国消费市场的规模;第二是消费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很多人关心哪些产业会在未来10年脱颖而出,还有哪些可能渐进的要衰落,这也是我们在这份研究中重点关注的,简而言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重视随着全球的这种逆全球化的发展。

  三大因素确保了消费的总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分别是收入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改革的举措,这三个基本上使得未来10年中国消费市场年均增速还会高达7%-8%,还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消费市场之一。

  我们根据消费者偏好、科技进步和改革举措的敏感度,划分为4个赛道,分别是起飞、转型、新兴和成熟这四条赛道,起飞顾名思义就是说未来10年我们觉得它还有大的发展空间,处于黄金增长期的行业,这里面就集中在一些消费领域,比如健康、医疗、养老等,还有包括家政服务、物管等,这些我们都觉得是起飞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已经成熟了,将来可能增速会越来越慢,甚至会萎缩的行业,尤其是那些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受到影响的,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些传统的、中低端酒水饮料的受众群体会越来越少,还有很多针对年轻人喜欢的热点而催生的新兴事物的投资,可能未来会越走越窄。

  现在大家戏称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后浪”,但是未来十年,从人口数量上来说,“后浪”会下降6400万人,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人口。但是,谁的人口在增加,谁成为消费的主力?是55岁以上的,也就是说“前浪”马上要上岸了,那么这批人60后或者70后,未来十年会增加1.24亿,相当于增加了整个日本的人口,那么增加到5亿左右的水平,也是说中国未来10年以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总人口5亿相当于美国加上日本加上英国的人口,那么这一块其实是将来中国人口和消费力的主力军。

  那么现在大家觉得炒作得如火如荼的针对年轻人的美妆娱乐游戏,一些零食甚至盲盒,未来要有一些反思,毕竟这些受众群体所折射出来的消费力,未来十年购买力是萎缩的,相反主要是55岁以上的人群是中国最黄金、最宽广的赛道,以养老、健康为代表的行业可能是一马平川的。

  罗琦:您刚刚提到了有4个阶段,从起飞到新兴到成熟,但如果60后70后也有孩子,其实孩子也具有消费能力的,您怎么看?

  邢自强:这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个现象,代际的转移财富,中国关于财富的转移支付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么成熟,但我们有一个弥补就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父母愿意把他的财富转移给下一代。

  但我们也注意到了,现在往后10年逐渐进入55岁以上的群体,相当一大部分人是70后出生的,他们对于消费的态度、对自己将来生活质量的安排,跟50后、60后的一代有所不同,他们会自身生活品质的要求跟以往几代不太一样,可能在自己的健康养老以及自己旅游娱乐层面愿意投入更高的成本。

  还有两块值得关注,转型—就是这些企业和行业本来就存在很大了,然而将来随着技术的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这些行业如果不能适时地运用技术,很可能会被淘汰,为整个时代所落伍。比如汽车,如果你能及时跟上技术的潮流,朝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方向迈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那么将来市场就越来越窄。还有传统家电如果无法适时转型变成智能家电,跟物联网的关系更紧密,就会越来越萎缩。

  最后一块有意思的是新兴,就是10年以后,2030年可能成长起来的巨星板块,这里面就包含了刚才提到的,因为中国这种独特的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者倾向的变化,有一种是关于情感陪伴养老的、护理机器人,因为中国的养老市场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老龄社会。

  罗琦:那接下来中国的城市化下一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对哪些行业有影响呢?

  邢自强:首先我们对消费整体总量比较乐观,但是这背后显然是要靠收入作为基本的增长动力的。收入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生产率的提高,第二是政策的倾斜,目前中国很多政策都在强调共同富裕,第三是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

  中国过去有人口红利,但现在随着人口老化,劳动力越来越稀缺,这个阶段是劳动者的工资占整个GDP里面的比例会慢慢上升,中国已经走过了人口结构的刘易斯拐点。今天中国劳动者的工资占GDP比例已经从5年前的百分之40多反弹了5个百分点,未来会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这就反映了人口结构自然而然带来的劳动者更稀缺,工资也会慢慢上升,相反以前可能分配给企业部分的占比会略有下降。

  这几个因素是推动下一阶段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但这背后都需要一个非常强的政策和生产力的支柱就是城市化,那么下一阶段的城市化,因为你要实现生产力的进步,肯定要源源不断的这种资源、人力和企业,它在城市群里散发集聚效应,推动生产率。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我们城市化率只有60%,跟日本刚进入90年代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潜力,那时候日本的城市化率高达78%,但中国现在只有60%。

  现在城市化进入了2.0阶段,十四五规划已经把路线图布置得非常清晰,希望下一个阶段发展数字程实,也就是说通过新基建的方式投资于5G基站、AI大数据以及这些图像识别等,很多目前社会的隐患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

  罗琦:您对今年中国经济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邢自强:去年中国经济基本上是一枝独秀,去年基本上谁先把疫情给防控好,谁就能在经济上领先,但是今年中国已经开始着眼于长远,让宏观政策回归审慎、回归稳健,不管是从信贷、金融、监管领域,去年有一些应对疫情可能比较放松的政策,现在在慢慢回归稳健。

  相反,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今年都在加大刺激力度,进一步加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很放松,但中国反而开始防范风险了,注意未来的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主要着眼的是通过这种政策的回归稳健,让宏观杠杆率可以稳定下来,同时聚焦于城市化、提升生产率,还有实现绿色低碳经济。

  罗琦:您认为全球通胀压力给资本市场造成了一些波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邢自强:我觉得今年通胀压力反映了一个全球经济的新变局,拜登推出的“高压经济学”的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除了刚刚通过的1.9万亿的财政刺激,下半年还在讨论2.2万亿的大的美国就业和基建叠加在一起,今年美国通胀上达2.5%是有可能的。

  过去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也没有通胀,慢慢大家也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但实际上过去货币政策一直很宽松,利率很低,就会出现一个赢者通吃的投资局面,那些成长板块的巨头越来越好,因为我们都知道做投资,利率一直低,用这些模型来倒算这些成长性巨头,可能估值倍数会非常高,过去10年很多投资群体都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式了。

  但未来5年到10年,美国的“高压经济学”带来的通胀反弹,未来随着美国经济过热,这种周期的波动性利率上升,对于美国资本市场股票的风险溢价重新回升,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以及对投资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反思。

  罗琦:这个影响主要是针对美股还是港股?

  邢自强:我觉得是全球,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一直具有金融定价的作用,那如果这方面受到影响的话,对全球资产的投资都会有影响,但是回归到中国,我觉得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聚焦于信贷、货币、监管的逐步防范风险了,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就已经非常稳健。

  今年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信贷的增速也在慢慢回落,因为我们对地方融资平台加强了监管,对房地产有三道红线的考核,这样的好处在于中国本身的通胀压力可能有望在这种比较理性的政策下,被管理得比较好。

  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大家担心美国有潜在通胀的风险,或者是经济周期波动加大的风险,这时候中国聚焦于长远的可持续增长,那么在加大市场的开放,比如说将来要开放的大湾区和香港的跨境理财通,对于这种沪港通南下的债券通也在逐步开放,对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进一步增加,还有很大的空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