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美股卖出信号彻底“翻车”,空头仓位跌至历史新低

2021-04-27 19:38

 

在2020年11月,也就是在美股史诗级逼空大战的几个月前,零对冲对最新的对冲基金13F文件进行研究,并表示:

“随着熊市结束,美股空仓跌至历史新低,对冲基金已经重新进入市场”。

下面来自高盛的图表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值的空头仓位水平已经跌至历史新低。

零对冲预测部分美股空头未来几周遭受严重逼仓,而被做空最多的股票的最终表现,甚至可能要比人气股票好得多,因此零对冲给投资者一如既往的建议是:做多冷门股票,做空最受欢迎的股票。自从零对冲在2013年首次推荐这种投资策略以来,在过去7年里从未失手过。

彭博社在上周末再次提到了这一话题,在文中指出:

“尽管美股续刷纪录、估值接近20年高点,今年初遭Reddit网民‘围殴’的华尔街空头仍尚未振作。高盛集团的数据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空头仓位中值仅占市值的1.6%,接近17年来的低点。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在空头回补狂潮中,看跌仓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

报道指出,随着经济重新开放及大规模的政策刺激出台,上述迹象反映了本月可能推动全球股市创新高的看涨动能。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去做空那些估值昂贵或死气沉沉的公司,尤其是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散户大军血洗后。Alpha Theory Advisors总裁本·邓恩(Benn Dunn)表示:

“现在市场气氛狂热,没有人想冒着被断头的风险做空。”

在空仓激进减少的同时,高盛在上周指出,对冲基金的总杠杆率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彭博分析师提到,种种迹象暗示,传统的买卖信号不再奏效。零对冲也强调,在一个由央行操纵管理的“市场”中,什么都没有意义:

“如果在2021年你用布林线研判买卖信号,那么你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美股确实很早就发出卖出信号,但之前警告投资者不要买进的人,在今年都损失惨重,这证明了股票不断上涨的轨迹。

在4月初标普500指数较200日平均水平上涨了16%,在过去30年里,12月之前这种情况只出现过几次,而且通常之后会导致大幅抛售。此外,该基准指数的相对强弱指数(RSI)在一周和一个月的基础上都超过了70,这表明市场上涨得太快了。然而,股市上涨速度没有因此停下来。

事实上,就标准普尔500指数来看,彭博追踪的22个图表指标中有15个是亏损的。所有这些投资的表现都不如简单的“买入并持有”策略奏效,后者上涨了11%。

彭博进行过一个回溯实验,当一个信号显示“买入”时,买入标准普尔500指数,并持有该指数,直到显示“卖出”信号。此时,该指数被卖出,然后建立并保持空头头寸,一直持仓到买入信号发出。

然而这样一个跟随RSI信号来买卖股票的测试结果却并不理想,按照这个模型,今年回报已经下跌了10%。另一个测试则涉及MACD (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该指标同样下跌了9.8%。该模型产生的9个交易信号中有5个是买入信号,其余4个则是亏损信号。此外,四个做空的推荐信号都失败了。

短线交易大师拉里·威廉(Larry William)表示,基于技术的做多/做空策略自12月底以来下降了7.8%,今年的市场非常强大,没有经历多少回调:

“就所有的超买和超卖指标而言,我们都没有收到很多买入的信号,反倒出现很多卖出的信号。技术分析工具并没有失效,但在一个像现在这样有弹性的牛市中,投资者需要在正确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公司联合创始人杰夫·德格拉夫在机构投资者对顶级技术分析师到2015为止、连续11年的年度调查报告中排名前列,现在他发现他的工作已经过时了。他说:

“在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市场发生超买状况,如果不先确定市场的潜在趋势,超买/超卖状况是没用的。”

矛盾的点是,在美股不断上爬的同时,对冲基金在本月纷纷选择卖出,截至上周三,过去8天有7天都在卖出。就在上周苹果和亚马逊公布财务业绩的几天前,对冲基金经理就已经急忙退出科技股了。

这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Adams Funds首席执行官马克·斯托克(Mark Stoeckle)表示:

“要猜测现在是否是卖出的恰当时机无异于一场豪赌。”

与此同时,专家们继续警告称股市泡沫有破裂的风险,冠状病毒可能卷土重来。

标准普尔指数距离其历史高点仅差一点点,今年的跌幅也尚未超过5%。如果说技术指标参考意义已经不大,那么对冲基金疯狂逃离市场的行为,已经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醒我们风险回归的可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