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4-19 11:28
今年一季度,美国生物医药板块从最高点已经回撤了27.74%,但市场的下跌并未影响到生物医药IPO的热情:
一季度,美股资本市场共有41起生物医药领域的IPO事件,占全部IPO数量的28.27%,如果去除SPAC公司,这一比例将升至35.96%,今年一季度生物医药企业IPO的数量超过了历史最高峰的2014年第一季度(33家),属于生物医药IPO的旺季。
1、生物医药企业IPO涨幅
(1)首日涨幅情况
在IPO首日涨幅方面:
细胞疗法公司VOR表现出色,涨幅达108.33%,对于一家仅有临床前药物的公司而言,确实比较意外;
排名第二的是小分子药物公司DSGN,首日涨幅达107.45%,而这家公司刚刚在去年年初才完成GSK旗下SR one领投的A轮融资, 其研发管线也是处于临床前阶段;
排名第三是小分子药物公司IKNA,首日涨幅达100%,公司的管线也是处于临床前阶段,主要是治疗于KRAS突变有关的癌症。
此外,像检测类公司TLIS、LHDX,治疗罕见肌肉病的公司EWTX、TCR-T疗法公司IMCR、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分析公司OLK等首日涨幅都不错。
(2)一季度涨幅
截至3月31日,一季度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CGEM涨幅最大,达198.43%,这家公司由医药领域知名投资机构MPM Capital的执行合伙人Patrick Baeuerle创立,Patrick也是Harpoon(HARP),TCR²(TCRR),Maverick(刚被武田制药收购)和即将上市的Werewolf(HOWL)的共同创始人。
除了资深的创始人,CGEM采取了Hub-and-Spoke的独特商业模式:旗下药物的所有权均由自己的子公司持有,每家子公司共享母公司提供的行政人力、注册申报等资源,以节约运营成本,有些类似于Roivant Science采用的模式,但研发领域方面,CGEM的管线均是在肿瘤领域,可以共享研发经验,筛选更为可靠的技术路线。
再鼎医药持有CGEM公司靶向EGFR的口服小分子药物CLN-081的大中华区权益,投资人还是要相信再鼎的眼光,今年再鼎的合作方FPRX被安进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另外一家合作方NVCR也是近期发布了良好数据,股价暴涨50%。
一季度涨幅前十的生物医药公司中,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管线处于临床前或临床一期,属于比较早期的医药项目,足见一季度市场对高风险的偏好。
2、IPO募集规模
今年一季度,生物医药领域最大规模的IPO是老牌体外诊断公司OCDX,公司原先是强生旗下的部门,后来被凯雷以40亿美元收购,今年又单独IPO上市,融资规模达12.92亿美元。
排名第二的是SANA公司,IPO融资规模达5.87亿美元,公司的创始人是前JunoCEO Hans Bishop,此前将juno以9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新基,而三年后,又缔造了sana这家市值最高市值逾100亿美元的CAR-T公司,SANA采取的技术路线是将 CAR 递送到患者体内细胞里面,即将患者身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来制造 CAR-T 细胞疗法,从而解决当前 CAR-T 细胞复杂的制造流程。
3、IPO企业技术类型:细胞疗法大放异彩
一季度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双抗、ADC等多种技术路线,但数量最多的技术路线是细胞疗法,共有7家公司来自细胞疗法领域,其中:
既有CAR-T元老创立的新一代CAR-T公司SANA,也有TCR-T公司IMCR,也有浸润性淋巴细胞疗法公司TIL和ACHL;
再考虑到两家华裔企业家名下的非IPO方式上市的细胞疗法公司:Celularity(NK&T细胞,通过合并SPAC公司GXGX上市)以及IBRX(NK细胞,逆向并购上市),细胞疗法的主要细分技术路线均已聚齐。
4、中概股
受到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天境生物等中概医药股在二级市场良好表现影响,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开始在美国上市,一季度在美国上市的医药中概股就有3家:天演药业(ADAG)、亘喜生物(GRCL)和康乃德生物(CNTB)。
天演药业是国内抗体领域的领先企业,背后股东有药明康德、富达、GA等知名机构,和新基、EXEL、ADCT等美国医药公司均有合作关系;
亘喜生物是国内领先的CAR-T疗法企业,其名下的FasT CAR-T 生产平台,该技术可将 CAR-T 制造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滚雪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