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远海控市值应该超过马士基的理由

2021-04-12 15:00

首先声明我有较大仓位中远海控,但不做任何推荐,在雪球我是来学习和记录自已所思所想的,不做任何唱多唱空。今天记录下自已判断、思考一家公司估值最本质底层的逻辑。公司的估值高低取决于它的议价能力,也就是教科书里说的——波特五力模型能力。

每家公司都身处在行业竞争,它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已的上下游、竞争对手博弈,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是在提升它的议价能力,这个深刻的道理哪怕在职场中、国家竞争中也是通用的。它的波特五力模型能力越大就应该得到更高的估值。首先简单介绍下这个模型:

上世纪哈弗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五力分析模型,1、供应商议价能力;2、购买者(客户)议价能力;3、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4、替代品的替代能力;5、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力。

基于自已以上深刻认识,结合工作经历,让我彻底理解市场为什么给予基建股如中国中铁、建筑承包公司、地产如此低(5倍PE)的估值。结合工作。因为我快递行业中转中心流水线需要外包给施工方,这个乙方让我觉得赚钱太苦逼了。在甲方的地点,甲方的时间,按照甲方的想法去完成甲方认为理想的交付目标,最后才能拿到甲方80%的钱,另外20%往往拖到甲方认为确实平稳顺畅才给。大家不要以为以上合同写清楚就好,但是只要钱没到,所有不过分的要求都变得理所当然,这样的钱赚的真是太被动,太苦逼了。所以,那些基建估值排在全行业最低不是没道理,因为其他行业里没有这么苦的了。企业间每一次博弈都体现在谈判中,判断是非常讲究是谁邀请谁,在谁的地方谈,前段时间中美谈判就是这样,中国强调对方邀请,美方强调在他们的地方谈。前面说的苦逼就是基建股对客户议价能力的体现,另外,随着供给侧改革,钢铁企业、水泥企业愈加强势(中铁董事长前几天到宝武钢铁谈合作,还不是对方董事长接待,哈哈,是不是说明钢铁现在很火),基建对供应商议价能力变差很多;然后就是行业内竞争者的混乱局面,大家都可以房建,都可以修桥梁、基础设施,不像前几年中铁安分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上。我们把上述五力套在公司里想下,就能理解它为什么销售毛利只有不到10%的原因,本质的逻辑是上下游、竞争对手拼命压榨你,而你没有任何议价能力,他们只给了你一个只能维系生存(极低毛利)的活路。

银行如此低的估值也是有道理,首先它的供应商央行是个非常强势,每时每刻监管你合不合规。最近几年上市了如此多的地方银行,说明这个潜在竞争多,也加剧了这个行业的竞争,而支付宝和微信也在蚕食进入有一定的替代能力,而客户端也是现在每个人都有好几个银行卡,所以这样的行业波特五力很低,银行估值也就低。而房地产估值低,看看它的供应商,政府近期如何打压地产就知道,2016年地产暴涨是因为房地产挤压了太多库存,政府被绑架了不得不去库存,但是目前政府的就业率和出口数据这么好,犯不着给地产松绑。

我们来看下估值非常高的白酒,首先看供应商段,白酒原料是水、谷物、玻璃瓶,可以说白酒行业就几乎没有所谓的供应商,只要当地属性这些原料市场很容易得到。而客户端,对一个个嗜酒、喜爱面子的人来说,他根本就不会议价。白酒行业之所以滋润是因为它的价格带足够的宽,从20元一瓶到1450元一瓶,这么长的价格带容得下各个品牌各取所需经营,比,方说茅台经营1200以上,五粮液经营800-1200,泸州经营400-600,这种行业看似有很多竞争对方,但都互不伤害。白酒是消费品非常依赖品牌的潜在竞争者也很难。

以上说了思考逻辑,我们来重新审视下我们的中远海控的波特五力与马士基比如何。1、我之前说了中远海控在供应商议价能力非常的强,远远超过马士基,因为中国只有一家集装箱集运公司,而95%的集装箱产能在中国,45%的造船修船产能在中国,振华重工这个85%全球份额的港口机械制造商是中远小股东,全球10大港口中国有6个,全球投资控制码头数量最多的是中远海控,同时还占有6%招商银行股份。并且,海控还可以利用中欧铁路提供便利。注意,就现在经过重组中海收购东方海外后的海控,我可以感受到它跟各个供应商的谈判地位,也直观看到马士基在这方面的差距。2、客户议价能力,即期运价是有指数参照的,所以大家差不多,长协客户是一个个谈的,中国制造出口企业这么多,同等条件下总归海控多些优势,毕竟在众多中国出口码头,海控可以给到更多便利给客户,这是很容易转化的。同时,美国是没有自已航运公司的,如此两个大国只有一家,这里的贸易是给海控很大议价优势。3、潜在进入者,全球进入者不管,只要重要中国只有一家,这就是天大的优势。4、替代品议价能力,空运的价格高的离谱,中欧铁路只有一条,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没有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集装箱航运算得上是个永续经营的行业。5、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力,我前面说了,今后马士基、地中海、赫伯罗特在欧洲会竞争非常激烈,而海控在非洲、美洲、大洋洲竞争对手不强,之前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东方海外都是同质化竞争,但是2018年后都已重组到一家海控。航运本来就是地理学科,这种地利优势是不可改变的,无法超越的,所以未来海控相较其他竞争对方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出来的。

基于上面的种种案例分析,公司的估值高低取决于它的议价能力,自从重组和收购东方海外后,这个波特五力即议价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从资本市场角度考虑,它是唯一的集装箱航运,具有稀缺性。相信经过此次海控业绩爆发后,市场至少给予弱周期的定义,客观的估值,业绩平稳后(不是指现在业绩周期爆发)很难想象估值低于12PE。事情是动态发展的,我无法预估它会上涨到怎样的高度,但我坚信它不应该低于马士基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