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曾耗资140亿拿地王 龙光的老板不走寻常路

2021-03-16 18:20

  来源:涛哥杂谈

  前几天,龙光集团宣布:

  2021年1-2月权益销售额约281亿元,同比增长221.6%,增速位居行业前列。

  2020年,龙光成功实现千亿目标,并一举杀入20强阵营,成为去年的行业大黑马,引起广泛关注。

  有意思的是,在业绩高歌猛进的同时,龙光的职业经理人却频繁变动,也让业内其内部治理多有诟病。

  有人评价说,龙光发展快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强势的老板。

  据说龙光内部,重大决策都是纪海鹏说了算,其他人话语权没多少。

  然而,也正是在他“强势”带领下,龙光踩中了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实现了逆市超车。

  霸道总裁成为核心竞争力,这在房企中是少见的案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龙光老板纪海鹏的故事。

  1

  汕头起家

  出生在汕头的纪海鹏,很擅长做生意。

  在踏入房地产之前,纪海鹏做过医疗器材和建筑材料的生意。

  这时候的纪海鹏已经表现出卓越的经商能力,很快挣到了第一桶金。

  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从1994年的24.1%降到1996年的8.3%。

  房地产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对象,敏锐的纪海鹏从中看到了机会。

  1996年,纪海鹏在汕头创立龙光。不出几年,龙光已在汕头小有名气。

  2001年,其销售额占据汕头房地产市场的1/3,一举成为当地龙头企业。

  2003,龙光正式进入深圳,开启快速发展。

  与其他房企为了规模牺牲利润不同,龙光始终保持了很强的盈利能力。

  据统计,2011-2018年期间,在2372家港股上市公司中,仅有11家上市公司ROE连续超过了20%。其中房地产公司仅有龙光一家。

  龙光能从众多房企中脱颖而出实现千亿目标,其实也是纪海鹏经商能力的一个体现。

  2

  入驻深圳

  从宏观角度来看,龙光的快速发展是跟对了趋势的结果。

  从2003年龙光走出汕头,入驻深圳开始,龙光的发展就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与追求全国化扩张的房企不同,龙光绝大多数土储都押注在了大湾区。

  而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自身优势,又有国家战略支持的大湾区,已经成长为对标硅谷的经济新区。

  龙光地产的管理层曾说:

  “大湾区有全国最庞大的市场、最旺盛需求、最高的价值,也是未来盈利能力最强的地方,相信也是投资者回报最高的区域。”

  所以,致力于深耕大湾区的龙光,既是大湾区的建设者,也是大湾区发展的受益者。

  一方面有政策背书,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务实和开放,使得龙光可以快速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纪海鹏跟对趋势、顺势而为的结果。

  3

  偏爱“地王”

  在生意之外,纪海鹏为人非常低调,几乎不出现在大众视野,网上也鲜少有他的报道。

  但他每一次拿地都是简单直接,不给对手任何反转的机会。

  业内人士提到纪海鹏就三个字:太狠了。

  有这么一个场景:

  在深圳前海土拍现场,很多房企入场围猎,其中不乏央企国企,大多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

  开拍后,现场争夺异常激烈,举牌超100轮,但最终毫无悬念,被龙光拿下。

  对于深圳的地,其他开发商们总是趋之若鹜,但能拿到地的几率很小,而龙光却常常大手笔斩获高价地。

  在拿地策略上,纪海鹏有一套自己的拿地方法论。

  每当房地产行业低迷,大多数房企调整投资策略,缩减拿地规模和强度时,龙光就开始大量扩充优质土储。

  而在市场比较火热的时候,减缓拿地速度。这也使得龙光在过去的发展中,很多时候成功避开了拿地高峰期。

  另一方面,龙光偏爱拿地王。

  2014年,龙光斥资46.8亿拿下龙华地王,楼面地价逾25000元/平方米,超过当时龙华的新房价格。

  刚好赶上2015年深圳房价迅猛上涨,曾经孤注一掷高溢价拿地王,很快就赚回了本。

  2016年6月8日,龙光斥资140亿拿地王轰动地产圈。

  当时龙光地产总市值折合人民币约127亿元,这意味着龙光为了拿地赌上了“全部身家”。

  龙光敢于多次拿下“地王”,离不开“金主”的支持,同时也与龙光创始人纪海鹏孤注一掷的勇气有关。

  在无法保证能盈利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敢赌上身家去拿这些地王项目。

  而纪老板这位霸道总裁,却一次次豪赌,还一次次赢了。

  不过龙光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避开拿地高点,随着规模的扩大,风险和隐忧也正渐渐浮现。

  最近,龙光2020年报也快出炉,到时候我们再细细分解这家公司的走势。

  关于龙光及老板纪海鹏,大家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来源:地产同学会,助力地产人事业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