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2-19 23:07
来源:懂私慕
国内外巨头纷纷涌入汽车赛道,刚刚小米也来了,“雷布斯”化身“雷斯克”。
据财经消息,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或亲自带队,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
受此消息刺激,港股小米集团尾盘直线飙升,最高涨逾12%,市值超过8100亿港元,劲涨近900亿,早盘小米集团一度大跌4%。
随后,小米集团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
但在业内看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日益饱和,增长的天花板触手可及,作为全球领先的 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的小米,不会放弃智能汽车这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入局造车,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小米第一次被传出造车。而消息称,在 2021 年初下定决心造车前,雷军曾多次考虑小米造车的可行性,小米内部也立项调研过造车项目。
2020年11月,网络上流出图片,称“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联合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 S1,售价为 84999 元”。
随后,小米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化回应“小米跟比亚迪联合造车”传闻,称小米没有造车计划,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上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更早之前的2014年,小米造车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的一年内,小米接连申请了9项与汽车相关的专利,包括定速巡航、驾驶辅助以及小米手机NFC车钥匙等。
截至今日,尽管小米还未正式下场,但早在 2015 年和 2016 年,雷军就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新能源造车公司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尽管雷军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 5%,但在小鹏于 2019 年 11 月进行的 4 亿美元 C 轮融资中,小米又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 Fast Pace Limited 公司投资了 5000 万美元。
有意思的是,目前国内外四大手机巨头已纷纷杀入汽车领域,从苹果、三星,到华为、小米。
另外互联网巨头也青睐有加,阿里、腾讯、百度等以各种方式切入了赛道,近期阿里就与上汽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汽车”,百度也官宣了与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合作。
去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惊人的爆发,让巨头们都把目光扫向了新能源智能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特斯拉市值达到了8000亿美金。马斯克曾经公开表示,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苹果公司。
果不其然,新年以来种种迹象显示,苹果汽车已经箭在弦上,据媒体报道,"泰坦计划"执行多年后,苹果预计今年9月发布新车,2023年正式发售。
国内巨头华为则以另一种方式“造车”,即不造整车,而是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小米如何造车?
巨大的资金压力是小米无法回避的问题
小米如何造车?目前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
但就在今年1月底,奔驰管理层前往小米总部进行了参观考察。
国内多位分析师都曾表示,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浪潮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
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智能驾驶渗透率和智能驾驶能力的提高将成为趋势。以特斯拉为例,整车售价一降再降,但其自动驾驶选装包价格却连续上涨,软件业务毛利率达到70%以上。
传统车企可能会像诺基亚一样走入历史,或者沦为“代工厂”。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说的,“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模式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到2025年,许多汽车企业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汽车作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也必然成为小米、华为寻求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尽管前景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过程,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也关系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和服务体系力。尽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铺设方式,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显然更高。
巨大的资金压力也是小米无法回避的问题。蔚来初创之时,李斌曾扬言没有200亿不要造汽车,但蔚来烧钱的速度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数据显示,2019年,蔚来汽车亏损113亿元;创业三年,蔚来累计亏损达到了267.7亿元。
“小米下场必须要考虑造车门槛和自身的财务压力,更重要的是产业链资源的配套。”2月19日,有汽车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小米在产业链方面资源不够完善,未来或许也将与主机厂合作来提升。”
当然,目前小米并未确定造车的具体路径和形式,未来,小米能否将其在手机、家电等消费品领域的高新价比优势复制到汽车行业,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