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2-01 09:50
今天又一个仓位较高的医药股获得高瓴溢价10%入股15%以上,高瓴为什么买,并不是这公司创新研发能力有多么优秀(和第一梯队差得远了),只是估值实在太低了,市场只给他最差的业务最差的预期最差的估值,对其他任何产品线或者和国际大药企的合作完全无视。对高瓴来说,一级市场去投一个类似的公司可能要贵很多。
去年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持仓的医药股被高瓴看上/抄底了,一个朋友今天对我说:陈总,你的研究能力领先于高瓴啊。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港股做投资,领先一步等于就是先烈。港股的左侧价值投资实在太痛苦了,没有非常人的抗压能力千万不要去做(如果是私募客户也要扛得住),因为你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等待市场的认可价值的修复。
相信只要投资港股5年以上的人就一定能够人知道港股是多么的变态,市场不可捉摸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低估的时候可以突破任何底线,市场只按照公司最差的某项业务/某方面的最差预期估值,完全看不见任何其他好的地方。特别是这几年,一些非热门赛道的非龙头公司,就算业绩不错,破净也是稀疏平常、破清算价值乃至破净现金都不罕见,港股过去两年私有化的数量远超过去十年,大股东也实在受不了,宁愿拿出真金白银来退市,而这在A股几乎看不到。
虽然,港股市场一旦预期反转,甚至不需要真的业绩反转只要市场重新认可,股价马上就可以从严重低估到泡沫。但是这个拐点完全是看运气,你可能等到白头都不一定等得到。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高瓴看上,我去年的重仓股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暴涨,和现在行业龙头的差距(以前一度差不多市值)可能会达到十倍之多。同样,这次如果不是高瓴,估计这个医药股可能还会继续萎靡下去。而大多数时候我并没有这个“运气”,比如某些不论怎么算都严重严重低估的持仓——持有的子公司市值远超母公司,母公司还有十几亿现金流的业务、持有的净现金+品牌+土地起码10亿,今年核心产品还有翻倍的增长,但市值只有5亿……但大多数这些“价值股”(其实有些还在高增长),除了等待某个契机/奇迹出现,几乎看不到修复的可能,甚至是以前最不屑的私有化,现在反倒成了很多港股价值投资者最后一个的希望火种,有种赶紧私有化赶紧救我脱离苦海的这种想法。
也正是因为港股如此的变态,低估的时间可以是如此的长,以至于很多时候即便是优秀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也会被大家所怀疑,最后开始怀疑自我,然后就割肉在底部了,因为坚韧的价值投资信念并非人人所有,你无法知道到底是市场错了还是你错了,直到最后底牌揭晓之前,你才会知道答案。我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业绩的确认、市场的认可、股价的最终上涨,我根本不知道我对某公司未来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也曾经无数次的被人喷和骂,然后自我怀疑。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他去年可能还在鄙视我的选股能力,说为什么你选的公司那么垃圾,看看同行业的XX,都涨了几倍了。
在最差的时候所有人都你离去,没人能够理解你,你开始自我怀疑……相信大多数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这就是过去几年的我。所以,不要去港股做左侧价值投资,买指数买龙头买右侧(业绩和市场认可后),或许你赚不到十倍股,但至少你会开心一点,不会时常抑郁和自我怀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