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1-01-20 10:20
用了两周时间,分别在美股和港股,我买了阿里巴巴,因为我在2019年11月15日的《阿里巴巴定价的权衡》里写过,“阿里巴巴在‘电商基础设施+流量广告租金’的赛道上衡量,应当相对腾讯有溢价,因此,如果阿里巴巴总市值低于腾讯,那么我就会做它们价差回归的押注”。我只是践行自己的投资策略而已。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买腾讯控股,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自己。
有一类股票,被我归类为“落难的贵族”。落难的原因有千千万万,但结果无非只有一个——股价暴跌。 股市只有一种真正的利好,就是股价打折,把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报出的溢价抹去,偏偏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剩下的,就只有不确定性下的心理压力所带来的短暂折价。我其实不知道阿里巴巴究竟值多少钱,也不知道它到底会不会再跌。但是,腾讯控股是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流量层面的唯一对手,腾讯总市值创历史新高,会倒逼踏空的资金去找替代,去重新思考阿里巴巴的价值走向。我便是其中一员,但我和大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大众一定要想清楚才安心行动,而我却习惯在不安中边买边看。这是基于我曾经在阿里巴巴于香港上市前,就已经针对它基本不变的那一面,做过定价的权衡。
影响阿里巴巴总市值变化的新因子,无非是反垄断调查结果和蚂蚁集团上市进程。从调查组在两边分别逗留的时间对比来看,问题或许主要出在蚂蚁集团那边,而不是阿里巴巴这边。因此,市场杀跌阿里,大概率是恐慌性抛售。我关心的是,当市场恢复冷静,重估天猫对进出口、对需求侧改革乃至双循环的平台价值时,阿里巴巴的总市值是否也会重估?我关心的是,国付宝进场是否能降低蚂蚁集团的垄断嫌疑?市场是否能理解,支付宝不是数字人民币的对手,而是分销商?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蚂蚁集团上市的进程。对它们的理解,直接决定投资决策的效率。
作为投资者,其实我不喜欢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董监高过于张扬。而一个成功的公司,绝对不会因为没有了哪个员工而运作不下去。或许,个人逐渐淡出公司治理,才是一个上市公司走向规范化运作的开始。这次事件也正好作为一个试金石,让大家发现,阿里巴巴已经作为一种生态型流量基础设施,在面对新形势的困难时所展现的韧性和活力。
鉴于商业流量的价值不低于社交流量,阿里巴巴的理论总市值不低于腾讯控股的总市值。直到哪天腾讯控股能证明自己已经成功把社交流量转化为商业流量,或许我会思考一下它的重估。
【特别声明:本文纯属个人投资心得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希望读者独立思考,自主决策。本文为本人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而且要强调风险和买者自负。】
我十年投资生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知识的价值只有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我从我的老师那里无偿继承了《证券分析》及相关的各类投资方法,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受益者,因此,我内心一直都坚信,作为回馈,我应该无偿地分享我的知识给更多的人。我题目为什么叫“基本面是基本不变的那一面”?这是来自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第二章的第二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原文是“For stability means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hence greater dependability for the results shown in the past. ”其意思是,你的票以及其背后的公司具备某些不易改变的特质,使你分析它的历史数据时能够获得一些在未来也能够适用信息(协助投资决策),即使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当且仅当你掌握某只票的基本不变的那一面,你才能够在不确定的未来占有优势。一句话:做足功课,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