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研究公司的正确姿势

2020-11-18 11:10

 前几天仓老师发了一篇文章 腾讯2020Q3财报点评——一般般的业绩 ,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虽然我在文末强调“再次强调,不要太看重一两个季度的业绩。只要人人都用微信,这块大金矿让小马哥帮我们挖,别太操心了。”,还是有很多人不满仓老师唱衰腾讯,也有猜测仓老师基金要建仓发文打压腾讯股价的,这是小瞧仓老师的人品还是高看仓老师有操纵市场的能力?

 文章引来这些噪音,其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研究公司的目的,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写写研究公司的目的。

 我们做公司研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形成投资逻辑,第三步最关键的来了,有些人第三步是继续收集信息强化自己的逻辑,有些人第三步是继续收集信息否定自己的逻辑。

 我发现很多朋友对公司说的东西尽信甚至迷信,这是不对的,很危险。仓老师听到公司说的第一反应是质疑,因为我觉得前者是赔钱之道,本着对自己的钱包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在形成投资逻辑并买入后反复地、持续地否定自己的投资逻辑。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投资中非常重要,否定自己的逻辑卖飞了公司,大不了你少赚点,强化自己的逻辑爱上公司赔光钱,股市中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

 下面举几个例子帮大家理解和思考。

 第一个例子是读财报。

 上述腾讯财报点评中提到的“其他收益淨額”,这个项目这个季度的数字是:11,551,你猜2019年Q3是多少?932,对于这个项目,巴菲特在2018年的股东信里是这么说的:

在介绍了财务情况后,我很想马上讨论一下伯克希尔的经营。但这里还是要插一 句,我必须先说说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中的一项: 它在未来会严重歪曲伯克希尔的净收益数据,而且会经常误导股评家与投资者。这项新规指出,我们所持股票中未实现的投资收益与亏损的净额变化,必须写进 我们公开的所有净收益数字中。这种规定会对我们在 GAAP 口径下的利润产生 极大且不确定性极高的影响。

伯克希尔坐拥价值 1700 亿美元的可交易股票(不包括我们在卡夫亨氏公司中的持股),而且这些持股的价值在一个财务季度中可以轻松发生 100 亿美元或更高的浮动。在财报净收益中计入这种波动,会淹没真正重要的、可以体现我们经营水平的数字。所以如果是想要分析,伯克希尔的“利润”数据将毫无用处。 这项新规涉及到我们很早之前就提到的问题,在处理已实现收益(亏损)时,会 计准则会强迫我们将这些收益(亏损)计入净收益。在过去的季报和年报中,我们定期警告您,不要关注这些已经实现的收益,因为它们就和未实现的收益一样,会随机波动。

2019年的股东信:

新的GAAP规则要求我们在收入中包含上述最后一项。正如我在 2018年年度报告中强调的那样,伯克希尔的副主席查理芒格和我都不相信这条规则是明智的。相反,我们俩都一直认为,在伯克希尔,这种按市价计价的变化会产生我所说的“净利润的疯狂而反复无常的波动”。

 具体到腾讯,腾讯的战略投资主要收获已经体现在主营业务里了,“其他收益淨額”这个项目“会淹没真正重要的、可以体现我们经营水平的数字”,会导致腾讯的““利润”数据将毫无用处”。

 这是第一个例子,财报里即使是如实披露的数字也不能尽信,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有人跟你说,或者你自己已经形成这样的投资逻辑——即,腾讯的投资利润应该纳入估值——建议你再想想,我是半秒钟都不到就否定了这个投资逻辑的。

 第二个例子是听财报电话会议。

 拼多多2020年Q2财报电话会议里的内容,战略副总裁David Liu:

四分之一的中国工作者从事农业,但农业占中国GDP的比例不到10%。这是因为农业在数字化程度方面落后于其他行业。

 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想一想,农业占中国GDP比例不到10%真的是因为农业的数字化程度落后吗?公司这么说,究竟想表达什么?是不是公司的战略方向错了?

 很多人对拼多多的投资逻辑里一定有农业方面的逻辑在,那我们再多听听农业方面公司怎么说的,还是战略副总裁David Liu:

一般而言,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至少要经过五层分配。行业研究估计,整个产业链中蔬菜的成本增加了高达105%的比例,浪费则高达37%。拼多多团队购买模式,将分散的利益聚合成规模可观的协调需求,直接连接卖家和消费者,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咦,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那接下来怎么印证公司的说法呢?去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一下,仓老师在新发地卖过一个星期的西瓜,顺便也打听了很多信息。

 继续拼多多农业,在Q3的财报电话会议里,陈磊:

目前我们的物流网络已经优化,可以稳定地运送制成品,但不能运送农产品。如今,拼多多可以利用现有的物流网络,在两到三天内将某些农产品,如苹果、土豆等送到中国各地。一些商家甚至找到了以最小的损失来转运鸡蛋的方法。

 读到这里各位朋友怎么看?陈老总是什么意思?在拼多多做农产品之前大家在网上买不到农产品?“一些商家甚至找到了以最小的损失来转运鸡蛋的方法”也是拼多多的功劳?甚至得出拼多多已经自建了一套牛逼的物流的结论?我看到一篇投研文章里是这么说的:

在拼多多崛起之前,传统电商巨头不是没看到下沉市场的潜在机会,阿里、京东都曾将农村电商战略画做过重点,但最后都以不了了之。巨头沉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解决物流上行、下行双向高效流通的问题,阿里京东想把商品买到下沉市场,但是从下沉市场返回的上行物流空置的问题,是农村电商战略落实的障碍,高昂的物流成本是商家和用户都不愿承受的。

 这是比较典型的“继续收集信息强化自己的逻辑”的做法。

 再来看腾讯2020Q3财报电话会议里的内容:

Q:关于云业务收入,三季度增速疲软,原因在于IaaS服务收入延后确认,但如果看整个行业还是有比较健康的增长速度的。我们面前面对的挑战?

A:针对云业务疲软有很多原因,尤其是与同行相比,实际上是更聚焦于一些产品项目和合同,下一季度将消失。因此这是一次性的有关某些项目的延迟和充足的事件。第二,当我们在追赶时我们实际上在很多新项目上比较少。在疫情期间,一些延迟的新项目被打乱。另一个原因在于很多短视频、游戏,其实很多游戏收入来自我们自己的游戏,尽管我们只是为自己提供了云服务但仍很受欢迎,并没有计入收入。在短视频方面确实有竞争原因。我认为一次性调整后我们也会迎头赶上争取新的项目。

 看到这段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是质疑,在网上公开质疑,我这么做了,也获得了收获,有位网友告诉我“是交付环节出了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估值逻辑的例子。

 华尔街对SaaS公司的估值模型是PS模型,华尔街还有个rule of 40标准,即(growth rate + operating margin超过40)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这个估值逻辑真的适用所有SaaS公司吗?

 我们知道,任何公司的估值,任何估值模型,其本质是“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SaaS公司适用rule of 40的大前提也一定是“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高增长,高毛利率的情况下,现在的亏损可以无视,是因为投资人相信未来operating margin能降低,比如70%的毛利率,未来起码能赚到20-30%的净利润率。

 列举一些数字帮大家理解,比如一家40%增速,operating margin为零的公司(刚好符合rule of 40),估值是夸张的40倍PS的公司,它增长5年后的PS是7.43,如果判断它未来的净利润率是30%,那么折合5年后的PE是24.8倍;如果它只有5%的净利润率呢?折合5年后的PE是148.7倍。

 最近讨论得比较多的  $Palantir(PLTR)$   ,感谢  @苍山靓仔   的研究,和我自己的想法加以印证,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Palantir是项目型公司而不是产品型公司,未来很难赚到高利润率,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套用role of 40标准。

 更多的例子在我的个人首页里翻,仓老师没少质疑,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大家自行参考。

 最后,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话放在最后,不要因为短期的逻辑否定长期的逻辑,比如腾讯,一个季度的to B收入放缓就能否定微信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长期逻辑吗?

 利益披露: $大愚基金(P000768)$  尚未正式成立,未持有腾讯和拼多多,本人个人账户持有腾讯,不持有拼多多,如果大愚基金正式成立的话,个人账户会关闭,会有买卖动作,否则未来72小时没有交易计划,以上言论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