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最贵港股新东方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20-11-10 21:18

  原标题:最贵港股新东方,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嗨牛财经

  11 月 9 日,最早登陆美股市场的中国教育公司‘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了首家回归港股市场的教育企业。

  新东方每股定价1190港元,开盘一度上涨16%,截止今日收盘,新东方股价1340港元,总市值约为2263亿港元。

  股价超千元,新东方也成了港股首只“千元股”,也是最贵的港股。

  新东方是个老牌的教育机构,他的成长贯穿了中国整个教培行业的发展史,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可以说新东方到了中年的阶段,如今在港上市,这也是新东方第三次上市,在这个新的阶段,新东方能否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01

  三次上市

  新东方由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而来,创始人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2001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立,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集团。

  2006年9月7日,公司通过发行ADS的方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EDU”。

  2019年3月,新东方分拆子公司新东方在线赴港上市,成为在线教育第一股,据悉,新东方在线成立于2018年,系在线教育服务供应商。

  2020年10月23日,香港联交所网站披露了新东方申请在港上市的聆讯后资料集。10月28日,新东方宣布启动全球发售,并于10月29日正式开始公开招股。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5月31日,新东方已在全国91个城市建立了104所学校、1361个学习中心及12家书店,自成立以来已累计为超过5540万人次学生提供服务。新东方计划将全球发售的所得款项净额用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技术投资、公司业务增长及地区扩张、战略投资及收购,以及一般企业目的及营运资金需求。

  ·02上市求“钱”?

  疫情冲击叠加中概股信任危机,新东方的资金问题屡屡被外界提及,其回港上市的动作被市场视作为拓宽融资渠道之举。

  抛开其他,这家公司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关键财务指标均出现下滑的难题:今年10月,新东方公布了截止2021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报告期内,营收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8.9%,净利润同比下滑16.4%。

  此外,从近几个季度的营收情况来看,新东方的营收增速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其引以为傲的盈利能力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教师薪酬、学校和学习中心租金的增加压力下,新东方营业成本同比增加5.6%至4.649亿美元。此外,为了扩大竞争优势,新东方增加了客服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5.5%至1.169亿美元。

  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新东方还在推进线下扩张计划。截至2020年8月31日,新东方学校总数为112家,学习中心总数达147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11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7家。

  这些举措都给新东方的现金流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03K12赛道竞争加剧

  内部迎来挑战,外部同样危机重重。

  新东方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表明,在2020年5月31日止的年度,新东方将K-12AST、备考及其他课程识别为一个财务报告分部,到了2021年第一财季,K-12AST、备考及其他课程这一业务占比已经达到了88.7%。可以看出,K12业务早已成为了新东方的主战场。

  放眼望去,当下K12赛道,可以用群狼环伺来形容。

  从净收入增速来看,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好未来增速始终高于新东方;跟谁学已经连续6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超350%。

  同时,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曾发布报告指出,K-12校外辅导市场的总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11731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谁都不想后人一步。

  除了老牌竞争对手好未来、跟谁学,诸如作业帮、猿辅导、掌门一对一、VIPKID等在线教育企业也成为了新东方的潜在威胁。后来者猿辅导和作业帮先后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分别在155 亿美元和110 亿美元左右,在线领域头部渐显。

  可以看出,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新东方所处的竞争环境愈发恶劣。

  为了不再落后于人,如今的新东方,开启了从传统线下业务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模式进行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其中,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已经成为悬在其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04押注OMO

  错过在线教育风口后,这一次,新东方选择全面押注OMO(online merge offline,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

  OMO模式2017年由李开复提出,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不能仅把线下的某一环节放到线上,而是要推动线上和线下所有环节的深度融合。

  由于今年疫情的催化,OMO再次成为了教培界的热词。

  多家教育企业均宣布将OMO模式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战略。在线教育赛道,不少公司也正在为进攻线下而作准备。

  新东方选择赌一把,事实证明,这次,它的确跑的更快。

  今年9月份,新东方披露了“双平台、双引擎、双支持”的最新发展战略,把OMO战略在企业内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保证OMO战略的落地执行,新东方着手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业务架构的调整、成立OMO团队及项目部、加速了管理模式的革新······

  未来,新东方所有的地面学校都不再仅有线下授课这一种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模式。

  前述变革都足以看出新东方对OMO战略寄予的高度期待。但是,野心和胜利之间,往往无法轻易划成等号。

  在当前阶段,OMO模式尚处于探索期,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样本。而且,对于企业而言,OMO是一个重投入的长期工程,不能对业务发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新东方面临的阻碍首先来自内部,它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集团推行的 OMO 战略和新东方在线之间是否存在竞争,这关系到企业构建的生态体系中的协同效应。

  面向外部,随着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新东方的直接竞争对手范围正在进一步拓宽。在这种新老势力的交融的态势中,新东方又能否打出其OMO战略的差异化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就目前而言,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教育行业正步入快速上行通道,随着整合与出清不断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之下,后疫情时代,最先受益的仍将是龙头企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