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0-10-27 18:51
关键在于: 选举总是分裂的,但这次似乎尤其如此。
这使得投资者更难做出他们此时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根据谁赢,做出理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决定。首先,鉴于每个人都是党派分子,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政治偏见做出假设。
这永远是个错误。
那些因为奥巴马在2008年获胜而抛售股票的人错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牛市之一,标准普尔指数在八年内飙升了120% 。如果你在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前景下卖出股票,这与标准普尔指数在四年内上涨超过50% 的情况类似。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经济和市场的周期性远比政治强大。
政客们喜欢认为一切都取决于他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已经强大到不会受到他们任何姿态的影响。不过,短期而言,总统的语气和政策,或者至少是对它们的预期,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基于下周的结果,积极的投资者应该对他们的投资组合做出什么样的调整?让我们从目前看起来更有可能的结果开始。
拜登获胜
在竞选的大部分时间里,乔·拜登在全国民意调查中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领先优势,在这个后期阶段,他在大多数关键州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赢,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开始考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明智之举。传统观点通常认为,民主党对市场不利,共和党对市场有利。
数据显示,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上,自二战以来,在民主党的领导下,市场表现明显好转,最好的结果是在克林顿和奥巴马的领导下,最差的结果是在乔治·w ·布什和尼克松的领导下。然而,这种优异表现的部分原因在于,在民主党赢得大选之前,股市往往表现不佳。
看起来,大钱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容易产生无知、不合逻辑的偏见。
如果拜登获胜,长期投资者应该关注这一点。历史告诉我们,如果结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经济以及市场的表现,绝不会像偏向共和党的华尔街投资者认为的那样糟糕。这将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折价购买的机会,其中的一些选择性将是明智的。
能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统任命的官员控制着监管机构,制定总体能源政策,而特朗普和拜登在这一领域的政策分歧非常明显。
我不认同共和党人把乔 · 拜登(Joe Biden)视为社会主义激进分子的观点,他将在当选后立即实施“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 ,但毫无疑问,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能源政策的重点将从化石燃料转向替代能源。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市场力量已经在推动的转变的延伸,但是观念比现实更重要,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问题在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积极交易——购买替代能源类股票——已经发生。例如,清洁能源 ETF QCLN 在过去六个月中已经跃升超过100% :
我内心的交易者尖叫着说,现在的机会是在大选前立即出售 QCLN,因为如果拜登获胜,获利回吐可能会引发一种强大的“买入谣言,出售事实”模式。不过,正如我所说,这只是长期趋势的加速,不会有任何变化,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一笔风险很大、难以定时的交易。拜登获胜后,可能会有人自发地购买 QCLN 之类的产品,这使得获利回吐这个问题更加恶化,所以我暂时不会买。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拜登的胜利将有利于贸易,尤其是对中国的贸易。特朗普声称,他的贸易战会带来长期利益,但不管你信不信,它们都会产生抑制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这意味着,在中国拥有大量业务或巨大潜力的公司,如苹果(Apple) ,将在拜登的带领下表现良好; 而那些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全球业务较多的制造企业,也可能出现强劲反弹。
特朗普获胜
显然,在目前的民调情况下,特朗普赢得大选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如此,尽管有人可能会说,这与2016年不同,当时希拉里 · 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领先优势处于民调误差范围之内,而且随着大选临近而迅速缩小,但人们对那场意外胜利的记忆仍然很深刻。因此,无论民调结果如何,制定一个如果特朗普获胜该怎么做的计划是有意义的。
正如民主党的胜利往往会促使华尔街抛售股票一样,共和党的胜利,即使对于像特朗普这样非正统的共和党人来说,也会促使股票买入。毕竟,他仍然主持了大规模的减税,尤其是针对企业的减税,并减少了监管和任何留给企业的被认为是沉重负担的规则的执行。你可能会认为280亿美元的政府债务和大量的西海岸火灾,这些事情都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些钱不会同意你,你应该基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你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易和投资。
因此,如果特朗普再次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我的第一反应将是把所有可用现金投入市场。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医疗保险类股票上,这类股票在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获得不受监管的利润,但最重要的是做多,不那么激进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使用指数ETF。
根据选举结果,投资的时机和风格可能不同,但请记住,全球经济从春季的破坏中复苏的能力,世界各地第二波冠状病毒疾病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股票价格固有的上涨趋势,以及总统影响力有限的其他因素,将远比下周谁赢得市场投资更重要。
本文作者:Martin Tillier,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