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最快有望2年内商业化 云顶新耀赴港上市首日涨超30%

2020-10-11 17:03

原标题:最快有望2年内商业化 云顶新耀赴港上市首日涨超30%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许伟

    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浪潮方兴未艾。

    10月9日,成立仅3年的云顶新耀(01952.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当日收盘,云顶新耀股价报收72.75港元/股,较5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32.27%,总市值达到206亿港元。

    谈及本次上市对公司的意义,云顶新耀董事长、执行董事傅唯表示:“在大多数治疗领域,中国患者是世界上最多的。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新的监管改革和扩大的报销范围,正在提高对高质量创新药物的需求。实现在香港上市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上市,公司希望可以继续拉近中国与全球创新市场的距离,让患者得到更迅速、更好的治疗,同时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为股东带来利益。”

押注Licence-in模式

    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耗时耗力,云顶新耀能够实现3年即上市,Licence-in模式功不可没。

    所谓Licence-in,主要是指一种产品引入方式,核心是“产品引进方”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按品种开发进展)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

    云顶新耀方面介绍称,通过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公司,已打造一个由8款极具前景的临床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组合,覆盖肿瘤、免疫学、心肾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四大重点领域。

    以肿瘤领域为例,该赛道选手云集,既有国际巨头,也有创业公司。采用Licence-in模式来引进产品,该如何在竞争中体现优势?对此,云顶新耀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薄科瑞博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本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就是生物科技刚刚兴起时,已经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从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看,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3年历史的公司能够走到今天的状态,有这么丰富的产品组合和产品管线,这就证明了整个公司的领导团队和人才的能力应该是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以及我们在挑选这些候选药物所选择的策略和方向,非常具有针对性,非常适合中国市场。此外,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我们跟合作伙伴签的商业协议,能够充分保护我们在竞争中的优势。只要是公平竞争,我们都非常欢迎。事实上,我们跟同行的一些公司关系也非常友好,也对彼此非常了解,都知道各自公司有各自的优势,我们每个公司的人才背景不一样,优势不一样,产品的组合不一样,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中国这些患重疾的患者服务,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所以在竞争中,我们共同努力去给病人带来福祉,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

  最快有望2年内商业化

    本次赴港IPO,云顶新耀拟将从发售中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主要用于4款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以及为公司在研管线中其他候选药物的进行中及计划的临床试验、登记备案准备及潜在商业化提供资金。另外,部分资金还将用于为公司扩展药品管线提供资金支持。

    从上市进度看,上述8款在研核心产品中,有部分已在国外上市,有部分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未有产品在国内正式商业化。

    这意味着,目前,云顶新耀尚在“烧钱”阶段,并未稳定创收。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一季度,云顶新耀产生的经营亏损净额分别为1.27亿元、1.76亿元及1.51亿元,2020年一季度同比扩大398.3%;云顶新耀同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5591.1万元、1.51亿元、8018.4万元,2020年一季度同比扩大251.6%。

    与此同时,《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资产负债表中,云顶新耀的无形资产占比突出,且有逐渐走高的趋势。2019年底,云顶新耀的总资产约21.37亿元,无形资产约16.63亿元,占比约77.82%;2020年一季度末,云顶新耀的总资产约21.6亿元,无形资产约17.39亿元,占比约80.51%。

    在商业化前,大量的无形资产是否会产生摊销从而拖累利润表现呢?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里对待“授权引入”有一些不同的处理。在中国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里面,有一些公司选择将授权引入的费用全部都计入费用,但是云顶新耀的审计师普华永道要求一定要先资本化,然后再摊销。云顶新耀将从产品商业化后对上述资产进行摊销。一般来说,会采用10-15年的直线法进行摊销。

    商业化是如此至关重要,公司对产品商业化的大致时间表有何预期呢?对此,薄科瑞透露,“我们主打的8款药物中,有2款药有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完成最终审批批准和上市,剩余药物的获批许可预计在2024年或2025年获得。”

    谈及如何打造商业化团队时,薄科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一,我们会打造内部的商业化团队,包括我们市场营销团队,还有其他的职能部门都要建立起来。第二,我们的候选药物大多属于专科药物,患者一般都是去大医院看病,因此我们商业化团队在中国市场并不需要非常大,只要做到主要针对大型医院。第三,我们的这8款药物全部都是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中国的医疗体系对这些创新药以前是没有过体验和接触的,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医学教育方面的工作需要做。我们会做好以科学为基础的推广,引导整个中国医疗市场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优秀的药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