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互联网券商“暗战”港股打新热 考验平台资金获取能力

2020-08-26 01:28

  原标题:互联网券商“暗战”港股打新热

  为了增强港股打新竞争力,越来越多互联网券商将暗盘交易视为新的“制胜法宝”。何为暗盘交易?

  随着越来越多中概股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互联网券商的“港股打新”暗战升温。

  8月25日,农夫山泉发布公告称,拟发行3.88亿H股筹资83.5亿港元,每股H股最高发行价设定为21.5港元。

  “事实上,港股打新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投资。”他指出,为了让企业顺利上市,多数赴港上市的企业会在股价方面进行让利,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申购。因此投资者可以轻松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收益,即所谓的“打新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去年若投资者采取“逢新必打,开盘即卖”的策略参与港股打新,年化收益率高达67.6%,今年随着中概股回归,加之热门医药股扎堆上市,截至目前港股打新的收益率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思摩尔国际(6969.hk)、欧康维视生物-B(1477.hk)、沛嘉医疗-B(9996.hk)等新股打新收益超过1万港元/手。

  这些互联网券商深知,用户数量、用户账户入金金额、用户交易热情能否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他们投资价值的评估,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将业务范畴从港股美股交易经纪业务扩展到基金代销、财富管理、智能投顾等业务,驱动业务可持续成长。

  考验平台的资金获取能力

  前述互联网人士表示,目前港股打新之所以具有收益高、盈利周期短、本金少的特点,离不开互联网券商提供低息高杠杆打新融资的“助力”。

  按照港股打新规则,在优先保证投资者一手中签同时,采用认购愈多,分配愈多的机制——即投资者若要增加新股中签认购数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幅增加打新资金。这驱动香港券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杠杆的打新融资。

  前述互联网券商人士透露,港股打新的杠杆融资倍数未必越高越好。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港股上市首日可能破发,杠杆越高的投资者会反而面临更大幅度的亏损;二是有些券商能获得的打新融资额度有限,导致它分给投资者的实际杠杆资金“缩水”,未必能满足后者的打新需求;三是部分互联网券商尽管提供极高杠杆打新融资,但整个股票交易未必通过交易所渠道,其中可能隐藏合规风险。

  “因此不少精通港股打新的投资者会优先关注互联网券商是否持牌经营,以及它所能拿到的杠杆融资总额,再评估自己能否获得足够的杠杆资金用于港股打新。”他指出,这背后,无疑考验着互联网券商与银行机构的资金拆借业务合作关系,尤其在热门新股打新期间,很多香港本地券商都会遭遇融资额度紧张状况,因此互联网券商能否从中保障热门新股打新融资额度充足,无疑影响着投资者的开户选择。

  神秘的暗盘交易

  为了增强港股打新竞争力,越来越多互联网券商将暗盘交易视为新的“制胜法宝”。

  所谓暗盘交易,主要是券商自行设立的内部交易系统(不是通过交易所系统),对股票进行报价撮合。通常情况下,香港股市的新股暗盘交易时间,是它正式挂牌交易前一个交易日下午4点14分-6点30分,在这段时间里,投资者可以通过暗盘交易买卖新股提前锁定打新收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暗盘交易能否成为互联网券商港股打新业务的“制胜法宝”,还在于它能否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撮合交易效率与快捷改单能力。毕竟,部分投资者会因为暗盘市场股价上涨,临时改变原先的抛售获利策略以寻求更高回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