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港股注册制启示:A股何去何从?

2020-08-25 15:33

2020年8月24日上午9时30分,随着六声清脆的钟响,18家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集体开市交易,这标志着创业板正式迈入注册制时代。

第一天,新股康泰医药盘中即爆拉近3000%,赚钱效应令人乍舌。

热闹的炒作之后,创业板、A股,何去何从?与A股“血脉相连”的港股市场,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注册制市场了。

站在市场角度,未来A股港股化或许在所难免。

注册制,是否会带来A股真正的价值投资慢牛、长牛?
 

 

一、港股注册制

港股,从一开始就是极其宽松的注册制。

港股,可以追溯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彼时,北边的辽阔国土上,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亦出现了早期的股票交易市场。

在1973年股灾之前,香港股票市场,谈不上监管。上市公司仅限于《公司条例》中对企业资质的简单规定和信息披露要求。

1974年《证券条例》出台,才构建了监管体系。2003年,港股正式确定了双重存档制的上市审核制度。即港交所审核,证监会监督。

所以,香港市场一开始就是一个充分以市场为导向的二级市场。

自1987年起,随着成分股的优胜劣汰和美元通胀,恒生指数走出了荡气回肠的历史长牛。

但我们可以看到,港股结构化非常明显。仙股遍地。据统计,1元以下的“细价股”占总量近6成。而前10%的股票,占了7成的市值和成交量。也就是说,大家只炒作少数品种,大部分垃圾品种无人问津。

港股没有严格的退市制度,一贯的政策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应尽可能持续交易。

对于触发退市除牌的条件,港交所的规定相对笼统,其主要要求为发行人须有足够的业务运作(不论由其直接或间接进行),或拥有相当价值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就无形资产而言,发行人须向交易所证明其潜在价值),其证券才得以继续上市。如果港交所认为发行人不满足上述条件,将会强制上市公司进入除牌程序。在具体运用中,还会结合其他情形进行判断。

在充分市场化的港股市场,大部分的退市是“主动退市”。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没有交易,完全丧失了上市融资的功能,甚至无法覆盖每年为了维持上市的巨额成本(律师、会计师等),不如自己摘牌。有的公司股价太低,大股东干脆私有化退市。还有的公司长期没有交易,却要每年定期披露,得不偿失,不如干脆退市。

二、注册之下,A股、港股亦有不同
 

港股是一个资本充分流动的市场,海外机构投资者是主要投资者。

而A股,本土散户占据较大占比。

因此,或许A股很难像港股一样,因为机构主导和汇率波动,估值中枢下移,低估。

即长期来看,A股的估值大概率仍然高于港股。

而A股的监管,又远远比港股严格。无论是低于1元面值退市还是拟引入“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新增市值退市指标,都尽量避免了仙股现象。

所以,未来在A股,注册制广泛推行后,很有可能出现大量1元以下低价股被迫退市的情形。

若按照注册制,机构资金抱团,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大量散户跑不赢指数的现象。

此外,随着上市资源不再稀缺,A股长期盛行的炒新、炒壳之风,或许将逐渐变冷。那么,拥抱机构、指数基金,是否会成为广大投资者的选择?

三、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纳斯达克有句话:“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成熟的资本市场,或许会给企业提供很多丰厚的条件,但前提是企业必须优秀,企业只有足够优秀,才能在市场上融资;企业的业绩足够好,发展足够快,投资者才会给你好的估值。

在港股市场,一方面是仙股遍地,另一方面,腾讯、创科实业等蓝筹,一次一次突破历史高点。2019年上市的阿里巴巴,今天也创了了上市以来新高。

与强监管的美股不同,港股的监管更多来自于市场,即做空机构。

辉山乳业大股东涉嫌挪用30亿账上资金投资房地产,资金无法回收,2016年12月浑水沽空报告之后,各家银行前去审计调查。中国银行发现,辉山乳业一堆单据造假。

而在缺乏做空机制的A股,未来可能要更多依靠监管机构的强力。
 

四、拥抱优质稀缺企业

在美股和港股,总有一些企业永远在涨,穿越无数周期。

苹果、沃尔玛、微软、特斯拉、亚马逊、腾讯控股、美团点评……

他们共同特点是生意模式好,永续经营,行业数一数二,且看不到明显的天花板,赛道好,护城河深。

而在A股,同样有永远走穿越的品种。贵州茅台、恒瑞医药、中国中免……因为其具有独一无二性,属于稀缺公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