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京东、拼多多看流量即客流

2020-08-17 09:58

用户来买东西是因,产生的流量是果,用流量逻辑看电商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好比一个同一个商圈里的两个商场,A商场比B商场“流量”大是因为A商场会“买流量”吗?短期可能是的,长期一定是A商场比B商场对顾客更有吸引力,可能是商品更丰富、可能是商品更好、也可能是更便宜。

$京东(JD)$ 此前流量见顶不是因为京东买不来流量也不是京东不会使用喂到手的微信流量,而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京东就卖那些东西,京东的目标用户该来的都来了,硬拉来“五环外”用户让他买无补贴的iPhone、7999的索尼电视人家也不会买。

$拼多多(PDD)$ 迅速吸引5亿顾客不是因为它会经营微信流量,而是它满足了被京东和$阿里巴巴(BABA)$ 排除在移动互联网红利之外的用户的网上购物需求,前者主要是品类不匹配,后者主要是品类没匹配。

当然,作为“果”,流量是很好的观察角度,即:这个商场客流量比那个商场大得多,大概是这个商场的生意比那个商场好吧。

网友热评:我家所在的城市曾经有一家传统百货,一度是王者,城里人都爱去那买东西。

后来,有一家综合性购物中心开在了隔壁(品牌餐饮、影院、精致的装修)。按理来说,地段是一样的,流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用流量逻辑思考,这两家商场应该生意差不多。

新建以后,我去过很多次购物中心,但再也没去过百货了。

年后,疫情缓和下来了,为了陪我爸买皮鞋去了一趟百货,发现十几个店位十几个销售都在玩手机,我们几乎是唯一的 客人。而隔壁的购物中心,人多到仿佛完全没有疫情这回事。

再后来,听说百货要关门了,全城的师奶们奔走相告,说赶快把没用过的购物卡找出来花掉,不然以后没机会了。

由此想到,电商不就是线上商业地产么:内容是因,流量只是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