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蚂蚁长成大象 新一轮博弈正在开场

2020-07-22 21:52

  |与对手博弈,与监管博弈,与自己博弈。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丽娟

  多次“被上市”之后,蚂蚁集团(下简称“蚂蚁”)终于官宣启动上市,且一来就是“A+H”(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发行)。

  按照目前市场上普遍预估的至少2000亿美元估值,蚂蚁上市或将创下今年IPO之最。若成功登陆科创板,由中芯国际刚刚夺下的科创板市值第一宝座,也极有可能被蚂蚁撼动。

  今年6月之前,蚂蚁有一个更广为所知的名字“蚂蚁金服”,再往前,它是几亿人都用过的支付宝。北大教授黄益平曾评价说:“蚂蚁金服是一部活的金融发展史。”

  更贴切地说,蚂蚁更像是一部技术推动下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史。

  支付宝的诞生带来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也打破了传统支付行业格局;余额宝横空出世引领了理财向小额、灵活、线上化的转变,也引起了监管关于其系统重要性风险的提示;相互保的出现为大病保险提供了新的方式,后遭遇监管紧急叫停,变身相互宝,以保障类产品存在……

  从金融到科技,蚂蚁在不断试探中,长成了一头大象。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叠加着未来可期的成长性,现在的大象恐怕也难以否认,“科技”身份更利于估值。不确定的是,IPO后,大象经受得住市场的检验吗?“去金融化”后,又该如何适应金控监管?

  如今,新的巨头故事待讲,新的场内博弈正在上演。

  资本市场最喜欢听的故事

  蚂蚁上市的消息,始于2016年。

  彼时,蚂蚁刚完成首轮融资,入股机构包括社保基金、国开行、中国太平洋保险、春华资本、上海金浦产业基金、中国人保等。其中社保基金是最大的外部股东。

  当时就有分析指出,此轮融资是在为蚂蚁在国内上市铺路。

  随后,在B轮融资中,除了A轮多家战略投资者继续进行投资之外,本轮融资新增战略投资者包括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分别领衔的投资团。

  直到C轮融资,蚂蚁有意引入的战投都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等多国主权基金。

  看上去,蚂蚁并不缺钱,融资只是为了业务发展和长期战略关系。

  不仅是股权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蚂蚁每个战略的调整,一方面是在向监管示好,一方面也是为不断做大估值。

  蚂蚁很早就开始“去金融化”。2017年4月,蚂蚁就曾表示,未来只做科技,要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于是,蚂蚁逐步打造开放平台,全面开放余额宝、财富号等核心金融场景;另外,基于科技赋能,先后与数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今年6月,蚂蚁低调更名,回归科技。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核准,蚂蚁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今年3月,支付宝APP进行改版升级,强化生活服务心智,并确立了“打造全球最大的数字生活开放平台”的最新目标。

  业内人士称,相比金融,科技意味着高估值、高成长,未来的想象空间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

  抢占了开放平台、新经济的赛道,蚂蚁的新故事正不断上演,还都是资本市场最喜欢听的故事。

  也因如此,蚂蚁的估值不断壮大,直至如今上市前夕的2000亿美元。

  金融是头“现金牛”

  作为被市场一致期待的巨头,蚂蚁到底有多赚钱?

  路透社报道称,蚂蚁2019年实现营收1200亿元,净利润170亿元。公开信息显示,蚂蚁金服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税前利润分别为42.54亿元、29.06亿元、131.90亿元、亏损19亿元和122.6亿元。

  虽然更名为科技公司,但是金融业务依然是蚂蚁最赚钱的业务,包括支付、借贷和财富业务。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一年内,数字金融服务贡献了蚂蚁50%以上的总收入。

  支付业务是蚂蚁最长久稳定的现金流。阿里电商平台、线下交易场景,每一笔交易,都会产生一笔交易费,费率通常是千分之六。目前,国内支付主要面向B端商户收费,面向C端大部分不收费,只收取信用卡手续费和提现费。

  截至2020年3月31日,蚂蚁及其全球九个本地数字钱包合作伙伴所服务的全球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约13亿,国内用户超过9亿。

  花呗、借呗和小微企业贷,是蚂蚁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合作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期限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一直贡献着巨大的利润。

  2017年,借呗营业收入便达到114.3亿元,净利润61亿元;花呗营业收入达65.96亿元,净利润34亿元。二者净利润合计约占蚂蚁金服利润73%。

  2018年,即使遭遇央行对ABS严厉监管,花呗和借呗的净利润依旧分别高达3.7亿元、35亿元。

  2019年,通过迅速转型,蚂蚁选择通过“信贷联营”的模式继续进行融资,形成资金池,按照利息收入比例收取平台服务费。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花呗营业收入为41.4亿元,净利润缩水至10.23亿元。

  财富管理业务是蚂蚁近两年规模增长很快的板块,其中基金和保险代销占大头。蚂蚁财富提供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投资产品等综合理财产品。

  同样是截至2020年3月31日,蚂蚁财富促成合作伙伴为用户管理的资产超过4万亿元,蚂蚁促成的保险费总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

  押注科技

  金融虽然很赚钱,但是强周期、强监管,而且估值一直不高,也许是出于这些考虑,蚂蚁将未来押注到了科技上。

  今年6月29日,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接受彭博社专访时称,五年内,蚂蚁技术服务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上升至80%。因为技术服务费比例上升速度较快,蚂蚁通过自有资金运营的持牌金融业务所获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则会相应下降。

  胡晓明称,蚂蚁集团还通过为服务业提供包括AI、区块链和风控能力等科技解决方案获取技术服务费。

  从自己做金融业务,到技术输出,蚂蚁在上市之前,换了一个讲故事的重点,可是科技的故事如何讲好,仍是个问题。

  技术方面,蚂蚁主要聚焦于“BASIC”基础技术,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重点关注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

  转向科技,核心是要做B端业务。但是B端业务的逻辑,和蚂蚁擅长的C端业务不太一样。

  “蚂蚁的核心技术能力都是在自身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以他们的体量和业务模式来看,科技解决方案更适合大型金融机构。但是,真正的大型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自己开发。”一位国有大行的技术部门负责人指出,蚂蚁与金融机构在流量和资金上的合作经历了很久的磨合才逐渐顺畅,技术上的采购也不会太顺利。

  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也提到,与蚂蚁谈合作的议价空间有限,不如寻找体量相匹配、在细分技术方面实力强的公司。

  而且,蚂蚁在科技赛道上竞争的对手,并不比在金融领域的少。包括腾讯金融、京东数科、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等都是蚂蚁的有力竞争者。

  金控监管考验

  回顾蚂蚁发展之路,这部技术推动下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史,正迎来新的开始。即使“去金融化”,蚂蚁仍跳不出金融业务本身。如何适应金控的新监管,是蚂蚁当下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考验。

  根据去年7月央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实质控制两个或以上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应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实控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不少于5000亿元,或实控不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不少于1000亿元)。

  监管之意在于,不合规的金控集团将通过业务整改、股权变动等动作,直到整改达标。这被认为是民间金控告别野蛮生长的信号。

  蚂蚁旗下具有支付、银行、小贷、基金等众多金融牌照,虽然蚂蚁高层公开表态不做金融做科技,但蚂蚁还是被纳入了首批金融控股监管办法试点名单。

  同时蚂蚁也坚称“持续创新”“从来就是家技术公司,不是金融公司”“后面不拿金融牌照”……

  有分析认为,蚂蚁未来可能需要成立符合实缴资本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并将目前银行、保险、小贷、公募基金等相关业务划入金融控股公司内。

  蚂蚁金服副总裁梁世栋此前曾表示,蚂蚁金服已经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并积极参与上述央行征求意见。

  不过,目前蚂蚁上市在即,是否拆分,或者是否要设立一个“金控”壳公司,还未有明确说法。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王建军

  监制:程瑛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