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微创医疗2020年股东大会纪要

2020-06-19 09:51

$微创医疗(00853)$ 这篇纪要,可能不是非常完整和详细的纪要,中间会参杂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和理解,也可能会得罪一些人。

今年股东大会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券商来的研究员多了许多,中信建投,信达,华泰,海通。。。

纪要会梳理为几个大的问题

关于集采

首先,中信建投的小朋友,估计是个初级研究员吧,提了关于集采的问题。 大致就是问管理层怎么办?

此外,也有其余个人投资者问到了公司冠脉介入领域的未来布局。 

公司的回答整理如下:

当前,国家局的政策没有出台,也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公司会给予积极的应对。公司对于这个事件还是高度重视的,从管理层有3位高管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复。  

公司有4个支架,4个球囊,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可以满足 不同患者的需求,这个是公司的优势。Firesorb 进入Future III的临床阶段,是可吸收支架的第二代产品,预计公司的获批时间在2024年。 可吸收支架目前看,只是对于传统支架的补充,并不是替代。 

药物球囊,公司预计在未来2-3年获批上市。

公司在冠脉领域会持续钻研下去,也已经对现有产品在做改进。

公司去年冠脉支架的增速高于其余公司,主要是去年江苏中标,对于公司有积极的影响。出厂价大致啊降幅在5-10%。 此外,去年还中标了江西省,预计今年也会给予正面的影响。

境外冠脉增速64%,增速非常好,巴西,印度两个人口大国,都进入了市场,比利时,法国进入医保。

管理层还透露了,去年冠脉大致在74W,这个体量。 预计在未来2-3年,达到120W,进入全球TOP3. 

冠脉支架数量,应该整体是对的上的,去年国内冠脉支架的植入人数大概在120W左右,那么平均每人是1.67,其实大致就推算出全国的体量了。 但是,这里居然研究员没有追着问下去。比如说,目前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如何?竞争对手的产能如何? 新扩产能大致需要多久?所以我只能说,这些研究员真的是初级研究员,关键信息抓不住。

此外,老常还说,有些公司业务单一,万一今年中了,明年没中,怎么办?这种过山车的行情,只有体量大的公司,稳定的公司才能度过。 

总结下:公司产能有优势,公司有临床数据优势,公司还有海外这块的快速增速,公司在这个领域数十年,不会退出。

我之前已经说了,这种问题,换做你是管理层,你要去想想怎么面对股东来回答。 给股东打鸡血吗? 还是降低股东预期?两者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我是管理层,我只会从公司层面来客观分析整个情况。 

关于TAVR(心通)

这个问题,来自华泰证券。 

大致的问题:爱德华的产品也上市了,其余几家也上市了,公司的优势是什么? 

这种问问题的方式,大致也属于研究不扎实。 作为研究员,首先你要去搞清楚,爱德华的技术路径是什么? 微创的路径是什么? 全因死亡率对比是如何?其余人的产品是大致如何的,然后再来提问。

管理层的回复大致如下

国内目前几家都是自弹式的,爱德华是球扩式。(估计研究员又要一脸懵B了,啥是自弹,啥是球扩,有啥区别)

公司在材料上的选择可能会优于竞争对手,公司是牛心包,启明是猪心包。 

此外,公司的设计会有自己的特色,采用了双裙边的设计,这样可以比较好的防止半周漏。 

公司在递送系统上,是自动的,相对来说会更精准,医生的学习曲线更短。

这个问题上,其实更应该去问问公司,目前进院了多少,有大致多少医生掌握了公司的TAVR技术。 

目前公司对于心通的上市没有给出时间表。

关于智能化

公司对于智能化的看法,还是回归初心。是否能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是否能给患者术前术后做到更好的服务。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不局限于骨科,腔镜,血管介入,机器人平台是公司的重大平台。 

骨科机器人,进入临床阶段, 2022年预计获批。 骨科膝关节+关节 match,会有协同作用。 机器人,和美国FDA在沟通。 

关于骨科

去年膝关节国产获批,今年髖关节获批。

后续每年1-2款产品上市,关节pipeline 会逐步充足。 

中国不是只有关节,还有脊柱和创伤, 运动医学:肩关节 2022年上市。

目前市场份额小,集采省份在沟通, 膝关节13个省,髖10个省挂网。 

关于分拆子公司,以及发行股票问题

这是极好的问题,大家都看到微创目前在不断的卖子公司的股权,是否母公司会变成一个输血机器,然后成熟了就分拆上市,损害母公司股东利益。

这个问题,老常还是说的比较清晰的,也不回避。 如果只靠微创的冠脉支架,是没有办法支撑公司越来越大的研发投入的,那么引入外部投资者,今后分拆上市是必然的。今后大家看到的是不是一个微创,而是一片森林。

微创不仅仅是生产高值耗材的公司,也是生产高值耗材公司的公司,这条路没人走过,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会成功。 

如果选择公司发行股票,那么融资来的钱,下面10多个公司,怎么来分?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不同子公司,高管都有持股,如果让高管来持有母公司的股份,很多高管还不是国内的,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有些高管只懂自己领域的事情,让他们来持股母公司的股票,也不合理。 此外,子公司高管持股,今后子公司上市了,对于子公司的高管也是一个激励。

骨科的一级市场交易,公司高管和外部投资者持股成本一致,没有折扣。

老常还是比较有野心的,在他心里,当下的微创值1000亿。 此外,老常也透露了,公司今后会在港股上市1-2家子公司,但是没有具体时间表,因为也有很多变数。原本心脉预计是3年后的,但是科创板来了,3个月。 但是随着注册制的提速,对于公司整体来说肯定是好的。 

 多说两句, 其实关于电生理,包括目前已经盈利的神通,都是可以考虑上市的。 特别是电生理,自股权变更以来,公司的动作相对比较模糊,是否有可能随后上三板的精选层,然后今后再转版? 

神通,公司的取栓支架,这种重磅产品获批的时间? 

限于时间,都没有办法问到。 券商的研究员,真的请你们的研究踏实一点,深入一点,否则你们面对众多机构投资者,今后的投资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你们的价值在哪里?问问题的水平也真的太有待提高了。 记得年初看过一个券商的报告,DCF模型估值错的离谱,这种报告,真的就可以扔垃圾桶了,连基本的估值分析都是错的,里面的内容还能看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