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缺乏明星投资人加持的维亚生物为啥突然爆发了

2020-05-18 09:18

维亚生物之前的市值一直低于有明星投资人加持的方达控股。所以作为维亚生物的投资人,可能一直会觉得比较压抑。而且由于股价长期表现比较弱,市场关于看不懂维亚生物的业务模式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是,过去一周,没有明星投资人加持的维亚生物彻底爆发,一举超越明星投资经理加持而且管理层优秀而被市场高度关注的方达控股,市值来到百亿附近。

可以预计下周很可能就会突破百亿市值大关,并且不断向更高处攀升,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药物发现市场,暂时看不到市值天花板。至于为什么我每次提维亚生物,一定都要提方达控股,二者细分模块不同,商业模式上差别也很大,按道理说可比性不高。

但是把两个公司放一起对比的原因的也很简单,因为在小市值的CRO企业里头,方达控股也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无论服务品质还是管理能力都堪称小市值CRO的标杆,而且,两家公司主要业务都处于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只是一个偏于药物发现,一个偏于临床前。

另外,在商业模式上,维亚生物带有业务分成的风险投资性质,未来拼的是平台技术和眼光,方达控股是纯服务模式,最终拼的是工程师/科学家人数。

那么,不显山不露水的维亚生物为什么突然就爆发了呢?这种爆发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呢?本文接下来将要回答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首先,维亚生物突然爆发,并非维亚生物近期业绩暴增或是在业务上有什么突飞猛进,维亚生物还是那个维亚生物,但是近期B字尾的生物科技公司IPO阶段认筹踊跃,上市后更被进一步爆炒,同时微创医疗作为医疗器械孵化型平台公司被市场认可、接纳并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催化了市场对维亚生物的价值发现。

原本因为缺乏明星投资人加持的维亚生物而默默无闻的一夜之间被发现也是一家具有孵化器潜力的生物科技平台公司。所以,本阶段维亚生物的爆发,我个人认为,这其实与微创医疗的平台价值被认可虽然没有绝对的关联,但是内在逻辑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我想回试图回答的是这种爆发是可持续的吗?先说结论,我个人认为,这种爆发具有持续性。关于持续性,我将从两个方面简单阐明:

第一,在商业模式上,维亚生物科技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拓展性的业务模式,将传统的服务换现金(CFS)模式与独有的服务换股权(EFS)模式相结合。之前这种模式其实是被市场质疑的,市场认为,过去维亚生物过于依赖EFS模式下卖股权获得的一次性收益。市场怀疑这种业务的持续性。

但是,这些人显然忽视了一点,第一,维亚的EFS业务目前占比上还不是大头,未来空间依旧很大,第二,即便这个规模的不大的板块,维亚目前也孵化了将近100多个项目。也许,我们没办法根据过往成功卖出极少数项目所收获的回报去估算这100多个项目的想象空间。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百多个项目其实就是维亚生物未来最大的弹性所在。而且随着维亚生物服务的持续提供,这类项目将来只会越来越多。

第二,在中国的药物早期发现阶断的CRO细分领域里头(主要分为药物发现和临床前两大块),药物发现领域务(包括靶点发现和验证、化合物筛选、化学合成等业务)未来的成长性无疑是最为惊人最为确定的,

原因在于,由于之前中国创新所处的阶段,创新的主要投入都放在临床前,做的更多是FAST FOLLOW,这对药物发现的服务需求其实相对较低,所以药物发现阶段的价值其实大家都是不太重视的,目前除了药明康德具备一条龙的服务能力,药物发现凭借独特的平台技术而占有一席之地的公司主要有成都先导和维亚生物。

但是,随着中国的药物创新必然超越ME-TOO而逐步过渡到ME-BETTER 甚至FIRST-IN-CLASS阶段,药物发现平台的成长性将越来越具有爆发性和持续性。

所以,本文最终的结论是,维亚生物最近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是受外围环境催化的。但是,考虑到维亚生物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和公司药物发现业务在中国市场所处的萌芽阶段,本文认为维亚生物的爆发具有相当持续性。

随着业务的推进和投资逻辑持续被验证,立足长远,维亚生物100亿市值绝不是顶,未来可能向200亿,300亿甚至更高市值稳步迈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